创文培训班W100课后心得及返家后的生活报告

周勤

首先,我真的要感谢神 -- Pepperdine University 的几天里,远离了孩子,老公, 和家事,的确曾经沉下心来, 专心在神的话语中, 享受神创造的如诗如画的美景, 跟着循循善诱的老师徜徉在文学创作和信仰表达的探究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的老师,他时而天真烂漫如孩童,时而侃侃而谈如哲人。看到我们倦了,他会放个影视片段给我们赏析,料到我们要哭,他还事先准备了面巾纸。幽默生动的授课,有条有理的组织,选材合宜的范文范例,平易诚恳的态度,使人不知不觉中心生羡慕,想去跟随。

 

可是一旦发动了车子, 踏上回家的路,尘世的喧嚣就像一号公路的海风,扑面而来,避无可避:一接了女儿就要带她去钢琴课,明天已约好了七八个妈妈带十几个孩子去Union Station 附近参观,后天是申请CSUN教师证书学位的最后期限,我还在等最后一封推荐信, 所以后天只好亲自开车往CSUN送一趟申请料。。。。因此所有的感动和写功课的冲动, 都被我压到下个礼拜了。

 

这一压可不得了,苏老师在周末寄来了小恩同学的报告。哇,她洋洋洒洒,把我想说的都说完啦:比如看“你的弟兄在哪里”时皮皮锉地感觉,比如第一堂课老师如何开了我的眼界, 看见文字事工的全貌, 比如老师劝戒我们,禁用“基督教八股文”或“属灵黑话”,用词贴切又幽默,使我“心有戚戚焉”。。。。。。而且小恩的报告又生动又形象,一读便知是编文写字的高手。我不禁暗自庆幸她是一位志同道合的姐妹, 而不是我想要说服影响的对手。

 

看了她的报告, 我的感动找到了出口,写功课的冲动就淡了。后来又来了奥运会,抢时间的节目就更多了。不知不觉离交功课的期限只有一个礼拜了,我不得不拿出半天坐下来写作,否则一定会当掉这个功课了。

 

我能下定决心参加创文的培训班,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我极其喜欢阅读,也很喜欢说话,在网上潜水已久,也常有冲动要加入战团发表意见,却每每因为码字太累太费时间而放弃,而且我也信不过自己的一枝钝笔。但另一方面,我也常常看见有的弟兄或姐妹不厌其烦,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以文醒世,以文策人,我自己就是被提醒被鞭策的那个人。所以我对文字事工的意义重大,效果持久是感同身受的。时间长了,心中的愧疚日深,有圣灵的催逼要做点什么,来回报耶和华肯救我的恩典,也回报别人为我而写的辛劳。因此我期待文字营能给我一个可行的起点,让我重新拿起笔来。

 

其二,七月份在我们的教会, 有人推荐我做教会会刊的主编, 我正在犹豫要不要接,从神来的感动是有, 可是我从未做过类似的事工,连主编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只知道跟文字有关。因此我期待文字营能给我一点启发,为会刊的事奉找到目标。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祂借着文字营,使我的两个期待全不落空,异常完满地达到了我个人参加创文培训班的目标。祂还恩上加恩,让我认识了不少可以在文字事奉上互勉互励的好伙伴。

 

在培训班我写了六百余字的游记,得以应用刚刚学到的技巧,使我重拾了一点点写文章的信心。我发现老师教我们的“七每”和“十訣”是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每日读经灵修,过简朴生活,对我来说不难, 因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过日子。每月看一本好书,大概是“七每”中最容易做到的一条, 因为我素来是恨不得把所有的闲暇用来看书的人,保证超额完成任务。(在此也想谢谢老师的书单, 还有讲义中那么多的好文章,我好羡慕那些作者,常常感动得我又哭又笑。)

 

我的软肋在于每天勤记勤抄勤问,书看过就算,即使有感动也从来不写下来。观察世界也是这样。天长日久,感觉越来越迟钝,感动越来越少。所以我从文字营回来,第二天就去买了一个可以放在手提袋里的小本本,用来记录灵感笔记。嘿,居然每天都有得记呢!

 

每季上一门神学课或中文专业课,我暂时没时间,尤其是开学以后,可不可以用主日学暂代?我们教会的主日学内容丰富,自从来到加州,我每季都去上课,学到很多。

 

对我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七每”是每月投稿一次,我害怕那种稿子寄出以后患得患失的心情,正是我信主以后求主帮助我极力避免的心情。为此我专门去读了讲义中推荐的林敏雯姐妹的“第一次被退稿”一文。(哈,感谢老师再一次未卜先知!)我意识到,归根到底是我对为什么要写为谁而写还时有模糊:明明是提笔前还在祷告,求神给我灵感,给我当写的话,完成之后却变成了“我”的文章,“我”的作品,不知不觉骄傲和功利心就跑出来啦,正如信主前一模一样。这才会有害怕,才会有患得患失的心情。我还真是胆大包天,居然敢抢神的荣耀!这么一想,每月投稿一次也不再有什么压力,我所能做的是摆上时间,去看去听去记去写,满有智慧恩典的神,祂会赐给我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使我这枝钝笔可以为他所用,来造福周围的人。

 

在培训班中老师关于文字事工全貌的讲解, 使我明白了在教会会刊的事奉, 本身就是文字事工的一部分。 尽管会刊的读者有限,它却是独特的,因为大部分写的读的人都认识彼此,所以见证和分享会格外的真实动人。它也是教会牧长分享和传递异象的平台之一。

 

因此我回来之后就同牧长和同工讨论,确定下会刊的宗旨,再围绕宗旨决定专栏,很快就该根据专栏去约稿了。我巴不得同工们能分享我在文字营中的所得,因此把“七每”和“十诀”重写了给他们参考。我也计划将这篇心得传阅,希望有更多的人有感动,去学习,去装备,来做合神心意的文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