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水深之處

蘇雅瑜

這是第二年參加創文文字營,再次造訪Pepperdine 大學,海、天依然湛藍連成一線,校園內的山風綠景,依然清涼消暑,然而,此次上山來,卻帶著一份更深的期待…

去年,腳尖碰到了海水,冷冽的感覺刺激著所有寫作的感官,興奮、渴慕、期待,所有對文字的情感不斷被激發出來。今年,海水依舊,校園美景仍在,但整個人似乎多了點沈穩,期待著改變,追求著突破,知道不該只停留岸邊,該往深一點的水裡探探。於是,帶著家人全力的支持與教會牧長的祝福,我蒙福再次得以前往創文受教學習。

今年毅然選修了兩門課,一是蘇文安牧師的編輯課程;一是陳惠琬老師的文字事奉培靈與創作進深,都大大幫助我於文字學習的一大躍進。

蘇老師的編輯課程,助我多爬了一層服事台階,對文字傳播有更寬廣的視野;而在陳老師的創作課裡,我的書寫與思考,得著更具體的指導與操練。

改變與突破,原來得先從虛心受教起步的。

信心之旅的邀請

雙腳站在岸邊,正躊躇著不知如何往深處行,忽從海的中央,遠遠傳來鼓舞振奮的聲音,注神一望,那不是創文的老師與同工前輩們嗎?聽到他們不斷對仍在淺灘上的學員們邀請呼喚著說:「來吧!這是條可行的路,我們走過。抓緊耶穌,握穩你們的筆,準備好網子,這裡魚多,快過來一起補吧!」

這才回神,是啊!想到自己為何走到這一步?為何追求寫作的突破與精進?不就是為了神國捕獲更多靈魂?

哦!是的,離開岸邊、離開習以為常的安全地帶(comfort zone),進入水深之處,就是個抓緊神、倚靠神,也將成果歸與神的信心之旅。

營養補充,保持體力

兩次參與創文營會,紮紮實實的信仰傳遞與團契分享,怎麼都不讓人覺得像參加文字寫作班,反倒像進了神學院修課,培訓兼靈命復興,全濃縮在這些課堂與聚會敬拜裡了。

和許多聽過惠琬老師課的學員們有共同一致的感受,上她的課,像參加培靈會。許多信仰上深沈的反思與見識,從她口中被教導傳遞出來,句句都是重點、都發人深省。聽完她一席話,彷彿讀了一篇好文章,我咀嚼再三,仍然有滋有味。我的唯一遺憾是,太多寶貴的教導,卻來不及一一記錄下來。

雖然單單聽惠琬老師的講課,對我這種典型用耳朵學習的學生,不但特別能夠接受吸收,而且非常享受。然而,正式學習寫作這一年來,我卻越來越發覺,像我這種習慣用耳多過於用眼、用聽多過於用讀的學生,在奠定文字與文學的基礎上,卻隱藏著極大的缺憾隱憂。問題就出在讀的書實在太少,以致知識與見聞貧乏可憐。許多次,當無法下筆,思考無法順暢時,才真正感受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悔恨。

就像老師教的,寫作的人,應藉多多閱讀來拓展創造力。花80%時間讀書,20%時間書寫,而且要讀之有序。我們的作品,不能只寫自己的東西,一下子就會用盡枯竭的,保持知識見聞的豐富,就能增加作品內容的豐富。

讀書乃是文字人維持體力,補充營養的最基本進食方式。

道在人間

另一項從這堂創作課中學習到的重要課題是操練在生活中活出神的道,並從神的道中展現美麗人生,進而影響人心。許多時候我們沒有「道」,說不出「道」,乃是因為信仰活得不夠透徹、生活過得不夠認真深切。一個文字人如何「活」,大大影響其作品中的「道」如何轉「成肉身」。一個文字人若能認真過生活,在生活中真實深切地經歷到神,察覺紀錄下信仰在生命裡帶來的影響與改變,其作品才是活生生的「生活道」。

同時,老師也提醒我們應時常藉由反思、回想,找出生命與寫作的模式,不要跳過神容許的流淚谷經歷。勇於回顧過去,不閃躲,「正視」面對過往的傷與痛,甚至倚靠神的恩典來「凝視」曾經。善用手中的筆來紀錄和數算神帶領走過的足跡。在書寫這個過程中,我們不但能經歷從神來的醫治釋放,這留下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個有血有肉、深觸人心、且深具影響力的生命見證,也是書寫靈修文學的基本內功。

讓我們的作品,不光只是第二手的知識傳遞,而是我們第一手的屬靈經歷與語言。

水深之險

去年參加文字營,宛如與文字事工進行一場婚前輔導,經過一年來更多機會的交往與認識,終於明白要持續這段感情,就必須進入「忠心」與「委身」的進階關係。

今年在營會裡,我從文安老師與惠琬老師忙碌的教學行程裡、分享時眼角泛出的淚光中,以及坦然在學員們面前攤開的代禱事項裡,看見了兩位神的使者、使女,如何在神所呼召的服事上堅守這樣的關係,也讓我不禁重新檢視自己與回應文字呼召的忠誠指數。

非但如此,我也從老師們在服事神與服事人的過程中,發現了「順服」與「捨己」的品格,並且親眼見證到他們仍持續地操練著。誠如惠琬老師挑戰學員的,我們是否可以為神寫,也為神不寫?寫神要我們寫的,讀神要我們讀的,去神要我們前往的,即使背後躲著許多難處與不願意情緒拉扯著我們往後退。

猶記得一篇對惠琬老師專訪的文章中,她曾如此描述:「書桌是我獻祭的地方」。這讓我意識到,順服與捨己的寫作,就是將自己獻在祭壇上的一份活祭。即使文字是個乏人問津、不被注意的服事,但我們能否虔誠看待,並視之為神聖,就是我們個人要向神單獨交代的責任了。

原來,服事本身就是一個對神的敬拜與獻祭,我們當用敬虔的態度來事奉,而且乃是一個天天、時時、刻刻在神面前謹守己心的奉獻。

「順服」與「捨己」像兩塊堵在海中的大石頭,若不跨越它們,我將無法走得更遠,甚至可能撞傷自己、跌落水裡。我遲疑了,且裹足不前。這時,聽見老師們傳來的鼓勵聲:「眼光要看遠、腿抬高些、腳步跨大一點,接受挑戰,再試試,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看著海浪一波波襲來,擺在眼前的豈只是那兩塊大石,還有藏在海底大大小小的困難缺乏如尖石扎疼著腳,這一痛又一驚,不禁向老師喊著:「不行,我做不到!」老師回應:「去禱告,下筆要從膝蓋開始。」

「主啊,孩子信心不足,幫助我!」於是我跪下向神呼求。

社群信心

何等感謝神,這條信心之旅,祂沒讓我單獨前往,祂預備了創文同伴。

誠如創文同工德儀在早晨的靈修時間與我們分享的,「社群信心」是我們走生命信心之旅重要的幫助與祝福。也印證惠琬老師所說,一位文字事奉者豈能在宣教戰場上單打獨鬥?在我們帶著「筆槍紙彈」上場時,我們的文字夥伴,即是我們的「筆兵戰友」,我們需要靈裡彼此守望、扶持與護衛,相偕同行。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但是老師警戒我們,基督徒文字人則不應如此,反要彼此相重、相敬與相惜。彼此不互相比較,不自負也不自憐於「自己的」作品,倒要為「別人的」筆祝福代禱。因為我們為著的,並不是自己的成就名聲,而是神國的獲益。這是何等寬廣的心胸與看見,感謝老師為我們指出來了。

進入水深之處

為期一週的文字營在禱告聲中簡單隆重地落幕了。大家收拾行李,教室內所有裝飾拆的拆、卸的卸、該丟的丟、該留下的也都一一裝了箱。突然覺得很捨不得離開這裡,甚至感傷於要和同伴們道再見。要離開一個精彩又充滿愉悅的營會,轉身回家,去面對許多可預測與不可預測的現實生活問題,竟是如此需要勇氣。

「當留下容易時,卻勇敢選擇離開,是一個真基督門徒做的抉擇」,記得蘇文安牧師曾說過。

就像拿俄米回家鄉,無論她對回歸後的盼望是什麼,家鄉的人對她歸來的期待又是什麼,但她選擇離開回家。

又像耶穌帶了三個門徒在山上經歷八日的神人相交,連面目都轉變充滿榮光,縱然彼得鼓勵耶穌留下繼續享受屬靈高潮,但耶穌卻毅然帶著門徒下山。

原來,下山回家之路就是一條信心的道路,也是操練生活結合書寫最主要、也最不容許省略跳過的途徑。

背起行李,手裡還捧著結業典禮從惠琬老師手中領來的「下筆如有神證書」,雖薄薄一紙,卻異樣沈重,甚至,還覺得有點燙手。這代表的是個創作書寫的起步,也是一個委身關係的開始。誠摯感謝老師在證書上的勉勵:「盼你能釋放你內在的聲音,學會說出心中的故事。並謹記:用思想的建立,挖掘寫作的深度。因文化的參透,擴展屬靈的視野。」

於是,我將褲管捲得更高,朝著老師們所指的水徑,一步一步,虔誠地,慢慢地涉出,更深、更遠、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