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到書寫成功信仰故事的最重要觀念

鍾惠娟

基督徒當久了,聽道聽多了,當我們要對非基督徒表達(口頭或文字)我們的信仰時,就易急著搬出言之鑿鑿的各樣大道理,或引經據典來辯駁自己的信仰,想以此說服別人,可惜言者諄諄,聽者渺渺,成果不佳。

    從傳播的心理效果來看,人往往會抗拒別人帶有明顯「目的」的說服或宣傳

。但是人對於聽、看精彩的故事卻是難以抗拒的,當中易培養與讀者(或觀眾)的感情、信任與共識,讀者一旦卸下心防,不自覺地跟著故事的起伏情節忽喜忽悲,故事中蘊含的思想理念,或道德倫理 (如安徒生、格林童話等) ,也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著讀者或觀眾。因此說故事的本領是值得基督徒(尤其是教會領袖)重視與講究的。

    然而故事要精彩好看,才能吸引人。因此要如何寫出好看的故事,其中的因素就不得不講究:

1.題裁的選擇:要講哪一方面的故事,定下方向。最好是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這也可以藉著搜集資料與研究,去了解與掌握,像金庸的武俠小說,即使他的文筆再好,有豐富想像力,仍是下足了工夫,才能寫出故事的歷史背景、各家武術工夫、人物個性、心態的巧妙變化……

2.內容的結構(情節的安排):情節是否緊湊、環環相扣,高潮起伏,引人入勝、好奇、有趣。情節容讓是虛構、幻想,卻又編織得入情合理,前後呼應,不矛盾或突兀,像金庸的武俠小說,故事雖屬虛構,讀來卻像真實有那回事。

3.人物的刻劃:各種人物的個性是否有血有肉;人的七情六慾面對人生各種場景或試探誘惑下,外在與內在的反應、變化;生命的成長等等

4.蘊含的信念:故事中欲傳達甚麼樣的理念、人生觀,讓人看完後仍覺餘音裊裊,耐人尋味。對某些人、事、物產生新的了解、開啟或探索、省思等等。尤其是信仰故事,當中都有要傳達某種信仰的議題或價值觀,如救贖、饒恕、愛…….

5.表達的技巧:文字是否流暢、生動,掌握得恰到好處,例如描寫人物的個性、音容笑貌是否栩栩如生,心靈情感的轉折起伏是否合情合理。對話方式如何呈現。場景、氣氛的烘托、象徵、伏筆等等,都有許多要講求的技巧。 (影片的技巧更複雜,另當別論了)

 

 

  • 二.  這些電影裡普遍成功的因素:
  • ·        都是精彩、吸引人的好故事,成功達到上述的那幾點要素,能感動、影響人於無形中。
  • ·        都蘊涵著信仰上的某種理念,卻不落說教、樣板;引發人對生命、信仰有一番省思,或新的體會與見解。
  • ·        呈現的手法、技巧都達到某種藝術的境界,讓人有種美感(包括內外在的),或心靈的洗滌、提升、更新的體驗。
  • ·        故事裡的人物坦率地呈現出人性中真實的一面:在罪大惡極死刑犯的內心裡,有其柔軟可憫之處,而在天使般可愛的牧師身上,卻有其現實世故的一面,因此很耐人尋味。透過這些人物也映照出出芸芸眾生的心靈面貌,易喚起讀者或觀眾心靈的共鳴或認同,或勵志等等。

 

 

  • 三.  《靈與慾》的觀後感:

 

    這部影片與我的信仰經歷較為熟悉,體會也較深。

    從我高二信主至今已卅多年,已參加過許多教會聚會(福音派和靈恩派),接觸許多不同的基督徒與牧師,又在不少福音機構工作多年。所以這部影片中所呈現的所謂聖職人員或教會活動,也有其令人詬病的陰暗面,並不驚訝。因為這些「軟弱」同樣會出現在每間教會、牧者和自己的身上。

   

    信徒得救後仍是個蒙恩的罪人,「靈與慾」的爭戰仍是要持續到見主面的那一天。只是在這過程中,我們是否愈來愈老練,以致如此影片的主人翁Gantry, 經此一番歷煉後,因而最後說出:「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林前 13:11)

 

     另外,在此課程討論的問題中,p.3,(5)記者問:「什麼是復興?….是充滿雜耍?….為了娛樂、醫治、快速擁抱?….

 

    對此問題我也有類似看法:我們都是從小孩慢慢長大成熟的。當中不知要經過多少「心意更新變化」;丟棄多少「孩子的事」;或受過多少的「管教」才會長大成人。因此在「復興」中,或許會出現各種屬靈或屬肉體的現象,因為每個參與者的動機心態或生命狀況本來就參差不齊;教會的門也應開向芸芸眾生,各色人等的。

   

    主曾吩咐門徒,容讓「麥子」與「椑子」同長在一個禾場中,不須現在就要拔出,因為拔出麥子,也會傷到麥子。或許在我們心靈的園地裡同樣存有這兩種東西(靈與慾的拉扯、衝突)。就像主饒恕彼得三次不認祂,並且仍對他寄以期望與託付:「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22:32 ) 因此容許自己與別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幼稚青澀與犯錯,而給予「回頭」的機會是必要的。

 

    這部小說坦陳教會、聖職領導人的陰暗面,看似詆毀,因而曾被列為教界禁書。然而信徒若敢於扯下「美好」的面具,坦誠面對與省思自己軟弱、醜陋的真相,又何必驚懼否認。就像病人在醫生面前不必遮掩病情,為的是能得到真正的醫治健全

。好叫我們能「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林後 7:10 ) 救恩的來臨,不是只有在決志信主的那一刻,更是我們一生一世要不斷去領受與經歷,以致在當中能健康成長、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