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到知音

沈玉如

藝術的創作常是孤單而一種意念長期在所處的環境裡沒有得到共鳴也是同樣的感受。

十多年來我看到邀請人來參加主日禮拜或佈道會不僅不容易且果效不大。  部份原因是聽者透過基督教的用語好像有層隔閡無法感受。 相對的當我用音樂見証會就容易邀請人動人心。  而社區裡的華人都是離鄉背景在外奮鬥的遊子。 有時看到雖事業有成卻精神枯乾的同胞心中非常不忍。  患憂鬱、家庭有外遇、離婚、年輕孩子自殺等時有耳聞。 當時便覺得如果成立一文藝機構透過音樂、舞蹈、文學、家庭座談等和當地華人建立關係便可透過社區關懷以實際行動讓人親身感受到我們的信仰。

當我7/27終於排除萬難坐在那間為了基督徒文字工作而預備的教室眼框不禁濕了起來。 因為這十多年神也給我同樣的感動 -「用文藝來安慰鼓勵人心用文藝來傳遞信仰」。

開幕式中莫非老師提到基督徒在塑造文化的七個領域(信仰、家庭、教育、藝術、媒體、政治、經濟), 需要多發聲。 就像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所說, “傳遞是一種參與沒有參與就沒有傳遞  除了佈道會、主日講道直接切入信仰的「大聲疾呼」方式更可以「柔聲細語」藉由文學帶出感受去思考把教導由平面化轉成立體。  她同時引用Emily Dickson的話, “說出所有真相但委婉道出。”   

在小說組課堂裡莫非老師也提到「故事神學」的產生。 意思是利用聖經裡的故事來呈現信仰和福音的內涵。  特別神從一開始的創造就以「故事」向我們啟示,  並且「故事」佔整本聖經的一半以上來看便可理解人類受故事的影響。  從人們喜歡聽故事似乎也讓人揣測上帝將這樣的性向放在祂的創造裡。 可見信仰上不只是傳達也是如何接收。  在西方文學已經有人用故事的方式表達但在東方特別是華人界鳳毛麟角很需要這方面人才的培養和創作。  

綜觀這兩點使我想到保羅所講, “..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林前9:22b-23)除了直接傳道佈道外若是那種方式可以幫助人認識上帝、親近上帝為了福音的緣故都可以使用這些媒介。  

課堂內容及小說組同學 >

創文同工刻意在前一天到校園佈置會場。 原本平實的教室左邊整片牆上掛著很多海報,下方陳列著為不同課程推薦的書籍右邊桌上如文具店裡精心佈置的展示台有精美手工製作的書籤及經句掛飾。  而五天四夜的學習裡除了課程還有音樂敬拜和靈修。 都是我在信仰生活裡熟稔喜愛的。 多年來藉著這些媒介常常自己被上帝得著或付出給人。  創文同工的親切週到、 老師們的學養談吐以及小說組課程同學的純直、風趣、體貼和豐富的思緒就像躺臥在加州的陽光下溫暖卻不炙熱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復甦。  

小說組的課程內容豐富並活潑有趣。 莫非老師除了講解寫作的技巧並在課堂中引述作家文句並介紹文學作品打開了我那塵封已久的文學意念因此學習到新知並開展眼界。 同時在講解理論後以電影觀賞互相觀摩文章兩人一組改寫傳統故事的作法幫助我們立刻實際演練。 我特別喜歡兩人一組的創作。 因在討論中享受集思廣益互通有無的好處。

同時我還參加了蘇文安牧師教導必修的「基督徒文字人的基本功」。 講義裡的資料7293本好書選介, 24頁的好文共賞及投稿指引。 此外還有操練基督徒文字人的「七每運動」及「寫作十訣」。  可以幫助文字人檢視調整內裡的生命更是入門者很好的指引。

另外還有一個意外的課程是由台北宇宙光的編輯邵正宏弟兄教導的「散文寫作」。 我特別受益於他在「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訓練讓我呆滯已久的腦袋因著聯想訓練又開始不停轉動。 同時他也以自己的例子告訴我們若每天一早用一個物件 對著鏡子演講五分鐘可以擴展寫作的能力。  這種經驗之談讓我們多了一個操練的方法。

小說組的同學除了我以外真是人如其名。 坐在我右邊的是班長() 她熱情陽光,風趣機靈。 在她旁邊常被食物滋養。 左手邊的是讓我下巴差點掉下來生了五個孩子的年輕媽媽雅瑜 她溫婉嫻熟親手準備的愛心甜點滋養身心。 再左側邊的班草吉明 他招呼呵護著我們五位女生的接送、飯食及賞景。 甚至每次還會在我們飯前的洗手間前等我們一起用餐細心體貼。 右側邊則是安靜卻感性不時流露的瓊瑜她能放下年幼的孩子非常好學。 再前方則是從小沉浸於小說世界卻也很理性的會計師曉玫  和這些少我十歲以上的年輕人朝夕相處我就像被注入精神肉毒桿菌般。 思路的縐摺被撫平,刺激我想像力的再生。  

意外的驚喜和愉悅 >

課程前報名後有天突然收到創文的電郵要求學員在上課前交一篇5000字內的小說心裡真覺有誤上賊船的惶恐。 因為本來就沒寫過小說而當時按計劃要在上課前把系統神學繁重的功課完成。 這突如其來的作業把我整個計劃打亂。  然而真像莫非老師說的開始動筆後, 5000個字都不夠。  

我的思緒不僅開始編織故事更大大享受在小說世界裡的創作和變化。 極像畫家的畫筆或作曲家的音符在一個靈感的啟動下隨著意念佈局流動。 要有全面的架構卻又要注意細節。 好像在束縛中卻又有極大發揮的空間。 這和我的個性非常投合。 因此這被迫嚐試的 ‘初體驗’, 在過程中真是一片驚喜。

課程結束後師丈弟兄帶我們去踏青。 同行的有號稱最年長的學生媽媽安慈師母我同教會的好姐妹胡穎以及小說組班草吉明 胡潁姐妹在吉明陪伴下勇敢的繼續行走較陡的山坡時我們其他四人坐在木條上等候欣賞著眼前的藍天碧海。 大家竟在安慈師母的提議及文思中寫出了一首詩。 大家因為以文同樂雀悅不已。    

個人的影響 >

在我進入中年的後期不僅因為身體狀況需要休養也因原來生活裡的兩大重心教會服事及養育孩子都到了一個段落使我再一次尋求上帝對我人生下一步的帶領。  

參加文字營成為我正式開展另一個觸角的開始。 因為在過去靈命成長和更新中讓我對信仰以外的觀念或文學產生不了興趣。 而週間生活除了家庭孩子就是教會聚會到了週末又忙於教會服事。  十多年後猛然發現生活圈裡很少有來往的未信者。 就在我人生的現階段因著幾年前的小學同學會同學引介透過臉書(FaceBook)成為聯絡的平台。 也因此超越地界時間的限制開擴了朋友圈。 同時也發現十幾年來在信仰上專注的追求使得自己不自覺的在某些方面相當生疏和閉澀。 而對著臉書裡一群未信者自然有傳福音的負擔時這樣的狀況就有缺失。 因此我便以建立關係為開始在和同年代的人回憶過往的同時,也開始再去接觸過去被我忽略的東西以了解大家的想法並建立共同話題。

同時我也注意到在這樣的傳媒社團裡大部份的人是來放鬆或表達自己不喜歡常談嚴肅的問題。  因此我便透過自己的家庭及生活價值觀來吸引別人對我們信仰的興趣好適時的在別人尋問或需要幫助時帶出信仰。  這也使我想到莫非老師在開幕式提到的要避免「文學暴力」。 也就是在一個不適當的時機逼著聽()眾接收我們所要傳達不相甘的內容。  這點可以理解。 如同有人老是在內文裡放佛經的話我不僅覺得反感肯定自然跳過不看。

果然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和培養我們一些臉書朋友會刻意安排見面。 當中有人在從不知基督徒的家庭觀卻因為我簡單的分享而產生興趣也有進入老年初期的朋友談到生死的問題讓我有機會分享天國等。 而在這樣真誠的交往中大家也從臉書螢幕中走出來真正的見面認識打破一般人對網路世界虛幻關係的疑惑。

因此我要儘量落實七每運動的項目。 在信仰的奠基下謹慎耐心的多讀其他的文學作品、動筆寫散文、短篇小說並投稿。 讓自己再熟悉非基督徒的用語並希望增加久不使用且生疏的文學詞彙等不因自己文筆粗淺、記憶退化而沮喪。 同時希望能和雅瑜完成那篇很棒的小說並將腦海裡已有的一個構思用喻意嚐試寫一篇聖經真理的故事。 我雖仍不確定這是否是上帝對我未來的帶領但是在我等候的階段這是很好的裝備。

另一方面大前年因身體的不適常在半夜發病以致不敢一個人睡覺的問題也在此次營會突破。  創文同工事前的代禱同寢德儀胡穎姐妹每晚睡前和我跪禱的守望幫助我克服。而在晨更時被提醒的「喜樂揚聲」讓我再次勇敢面對爭戰。  所有的種種都應驗了上帝在6/16一個多月前給我的意念 -「突圍」讓我再次經歷神對我的帶領及醫治。 心裡非常感恩。

對創文的期許 >

很感謝主透過創文的異象及使命召聚很多神國裡的文字人在這裡團契及裝備。 為了福音的緣故這樣的事工在某些課程的設計上也許可以透過網路好讓更多的人受益。  不僅降低外地人的上課費用並能超越地域限制將這樣的異象更快及更廣的傳遞同時造就有心的文字人。

謝謝創文所有的同工。 師丈弟兄瞻前顧後盡份的課程攝影以及兒子Joe的電腦支援;利華姐妹的文書聯絡以及課堂照相吉明高檔的攝影機及技巧德儀姐妹的靈修代禱雅瑜的書籤還有其他我不知道卻默默付出的肢體。 相信上帝必親自紀念你們的擺上為祂的國度開展你們的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