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向左,或向右


  晓秋

那是一片毫不起眼的小园林,紧靠环绕城市的主干道。我工作的地方,位于小园林的斜对面。在我们中间,隔着一个经常需要警察叔叔指挥的繁忙十字路口。
我已经忘记,是什么时候发现这片小园林的,也没有数算它曾带给我多少甜蜜的宁静,满足的喜乐。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秋日的午后,当阳光从稀落的云层洒下来,我站在红绿灯下,望着街对面车水马龙之外、似曾相识的小园林时,竟然有些恍惚。流水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我思量着要往十字路口的哪个方向走,却一时抬不起脚步:或向左?或向右?

选择困难?
这也算是一个问题吗?是的,对我而言。午饭后是回公司还是去小园林?突然成了我诸多举棋不定的问题之一,就像选择恐惧症已经成为跟拖延症和强迫症并列的三大现代隐形病之一。美国学者巴里·施瓦茨在他所写《选择的悖论》一书中,用心理学来解读人的经济行为。他发现当人面对越来越多的商品时,却越来越不知选择什么。幸福本意味着拥有选择的自由,但更多的选择却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这个精彩的选择悖论,在基督徒中不时会以另一种形式冒出来:起初神为啥要给人自由意志呢?要是没有选择,人不就没有犯罪的机会了么?
每一天,我似乎都要在层出不穷的选择中纠结。从简单的选择吃什么、穿什么,到选择排在同一时间档的不同会议、聚会或神学院课程,再到不得不参加的某个国际会议的七个工作坊到底该选择哪一个……这些还都是外在的。更多的选择是直接的激烈的内心交战:是不是值得为此费时费力?此刻是否需要完全坦白?此时该说话抑或沉默是金?难怪一位好姊妹送了我一个封号:纠结君。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于是变成了我的自嘲:“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完美的陷阱
曾经,我为自己的选择困难找了一个自义的属灵理由。要合乎中道,就要不偏左右,但现实中,非左即右却比比皆是——要么太感性主观,要么太强势冰冷;要么罪疚感太强,要么良心太宽松;要么只谈神的慈爱,要么轻易定罪审判。正如英国著名牧师钟马田医生所说:“基督徒的生活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只要被撒但轻轻一触,就可能失去重心。”所以,为了不顾此失彼,有平衡的智慧,我当然难免左右为难。但渐渐的,在我的内心常常纠结、身体常常感冒而不是圣经所说的常常喜乐之状态中,在我的选择困难背后,神却带领我越来越清晰地看明了一个追求完美的陷阱。
虽然,我还没有真正严重到面对选择汗流浃背的选择恐惧症境地,但我的确想要完成作为有限之人不可能的任务。据说,有选择恐惧症倾向的人,都极度追求完美,他们赋予选项太多意义,苛求自己做出最理想化的选择。但完美只属于神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没有神的保守,那条没有走过的林荫道,那块隔壁家的草坪,总会闪耀着不可抗拒的致命吸引力。我不得不一次次反省:到底我在担心什么?是不愿承担选择的后果,还是太在乎自己的表现?是惧怕失败,还是想讨人的喜欢?患得患失,是否因内心藏着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低劣自我形象?我只能向神呼求,那一切拦阻我和祂亲近的偶像,愿神都拆毁。

 

心灵花园
几年前,正是在这样的挣扎和渴求中,神引领我的脚步来到这片街边的小园林。在嘈杂的公交车站和医院外墙间,不经意看见这一块栽着四季草木、配着彩色花台,还有弯弯石径和舒适木凳的休闲地,我像见了新大陆一般又宝贝又稀奇。我跟小园林迅速建立起温馨和美的关系,并亲切地称之为“午后的花园”或“午后的圣地”。因为那是我午饭后跟主约会的地方。
很多次,我带着工作中的沮丧和疲乏,怀着渴慕的心,拖着沉重的脚步,在这里重新得力。我在这里读圣经,跟主倾心吐意;我在这里散步甚至小跑,活动久坐僵硬的筋骨;我在这里看遛狗遛鸟的人和动物,看满树银杏的华美灿烂。孩子天真的笑,如阳光一般照进我的心;初春枯树的一抹嫩绿,让我感恩生命的坚韧。几乎每一次,我空空地来,满满地回;忿忿然地来,乐滋滋地回。这真是一方神奇的圣地啊,我感受主的同在,体会到什么是“喜乐油代替悲哀,赞美衣代替忧伤之灵”(以赛亚书61:3)。
我跟公司的同事眉飞色舞地讲述这奇妙的心灵花园,她们在惊讶中尾随我来到小园林,笑着命名为“晓秋的花园”。之后,她们偶尔也跟我一起来这里漫步、交谈,感受着自然及彼此的温暖。

为生命留余地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后面的人生大变故,也不知道,或许正是这忙碌日程中分别出来的一段静美时空,才没有让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我这头骆驼。因为城市建设,小园林被改造,留下树木和石径,拆了花台和木凳,这是存心不让人留步吧?失望中,我疏离了这午后的花园。那时,不曾想正遇人生的煎熬如火焚烧,但救主的恩典却使我如从火中抽出的一根柴。并且,主好像重调了我的生命时钟,激活我大病初愈般的身心迸发出短跑冲刺的力量。我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充实过度,但并不均衡。我几乎没有休闲娱乐,以前最爱的看电影,已经大半年没看过;跟姐妹约吃饭聊天,居然几个月找不出时间。这日理万机的节奏,能走多远呢?
选择的困难,如同圣灵微声温柔的提醒,让我反思神所赐的自由意志,应是要显出内心真实的优先次序是否排得合宜、健全,蒙神喜悦;基督所应许的丰盛生命,应是要重新赐给我们一个完全、平衡的人格,而不是一种失调、失控的生活。珍惜光阴没错,但绷得太紧的弦易断;向着标杆直跑没错,但人生是长跑,需且行且珍惜!多么需要,为生命留出一方可放松脚步、找回真我的余地。

回首来时路,我惊觉:正是午后圣地中的祈祷,将我从完美的陷阱中拉出来;正是心灵花园里的安息,使我没有更深落入选择恐惧症。虽然今天,我仍会面对选择而纠结,但已不再纠结于为自己辩护;我仍在寻求平衡的智慧,但已不再寻求人的赞许。因基督的自由释放了罪的奴仆,我的幸福,不是来自一个完美的选择,而是真知我属于谁。这是我从前风闻、如今亲眼看见的神,在我身上动的善工,这工仍在继续,也必照祂的话成全。
绿灯再次亮起时,我选择了走向久违的小园林。虽不再美如记忆,我本也不想缅怀过去。我是在走向未来。我相信,主的同在,就是我午后的圣地和花园。因祂说:“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听见后边有声音说,这是正路,要行在其间。”(以赛亚书30: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应:

  1. 看到苏老师最后一句评论忍不住笑出声来,很欣赏苏老师的人品和个性魅力。编辑对作者的文章内容能进能出并运用自如,这已超越对文字本身的修改,而是生命的联结。何时我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啊?
  2. 感叹苏老师记得到11月6号我回国才把修改文章发给我,因为知道之前我没时间看。本来我还惦记着怎么没回信,但回国当天收到电邮,才醒悟这种细节处流露的体贴。相对于写作技巧,我更折服感动于苏老师和师母在文字之外流露的全人关怀。
  3. 苏老师的修改我都尊重,不管是出于吹毛求疵还是编辑习惯。因为作者总有自己的盲点,需要从他人角度再读自己文章。身为编辑,我也更愿意跟那些愿意被修改的作者合作,当然不是一定要按编辑的意思改,但谦卑的态度至少为彼此都留出了提升空间。
  4. 借着这次反省式的写作,让我看到写作真的是一种很好的灵修,本来是完全不知从何处着手的主题,祷告后就把几种看似不相关的生命经历结合起来,还成了苏老师说的“不可多得的灵修式散文杰作”,感谢主的作为!
谢谢苏老师的鼓励,我真的应该多写,勤写。其实现在,我也是到了安静下来就想写的地步,可能心中积压了太多东西吧。求主帮助我未来可以有更多时间安静、回顾并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或神放在心中的感动,以此更看到神的带领,也更加看清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