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故事,閱讀生命:W130《普通讀者文學隨筆》迴響 by滋恩

記得前陣子「寶物鑑定」的電視節目特別流行。普通尋常百姓家,尋得流傳幾代的傳家寶、在舊貨攤偶而揀到極有可能價值連城的骨董,或上網淘寶疑似前朝古物,將其帶上節目;懷抱著希望與期待,在木槌敲下後大喊:「請鑑價!」然後由專家報出此物的市場行情──真貨或膺品立見分曉,驚喜或失望之情也瞬間溢於言表。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聽裡頭古物專家、當鋪老闆、珠寶權威如何「談道論理」:怎樣分辨和闐玉的真假、宋代官窯制式的特色、八大山人落款的風格……有道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雖然離所謂的「專家鑑定」還差個十萬八千里,但節目一集集看下來,多少也增添了一些知識,以後看「珍寶」的眼光也就不再一樣了。

這也是我今年參加北美創文文字營W130《普通讀者文學隨筆》後的感想。

就如寶物鑑定秀裡的那些珍稀骨董一樣,一般民眾可能無法百分之百辨其真偽。但透過專家學者講述歷史、藝術、礦物的相關知識,並輔以精密儀器鑑定後的比較說明,就算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對「真與假」、「原創與仿冒」也能多少捕捉一些竅門。上了莫非老師的《普通讀者文學隨筆》之後,我發現,自己閱讀的眼光也不再一樣了;或者說,老師「送」給我們一付「閱讀的X光透視鏡」,讓我們從只會說這本書「好不好看」、「有沒有意思」,到學會摘要簡介一本書的內容、抓住故事主題、尋得其中的對照與類比、甚至從中抽絲剝繭,找出作者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象徵、意象、隱喻、諷刺與言下之意……

閱讀,從來不應只是單向的作者「有話對讀者說」,也不只是讀者與作者平行無交集地「文字照單全收」──一個真正的「批判性讀者」,會消化、反芻,吸收作者的思想;去審視、質疑,詮釋自己所讀的文字。

所謂的「閱讀人生、閱讀生命」不也是如此?我的生活就像是一本待完成的筆記,我的生命也如同一卷未寫完的故事,我當如何用屬靈的眼光來閱讀這個世界?如何用信仰的視野來省視所處的日常?

身為全職母親,我是否可以學習,用「深度閱讀」的方式來教養兒女?出於同一母的兄弟,為何個性天差地別?這其中的相似與對照在哪裡?上帝放置在他們生命中的獨特性與恩賜,使他們如同兩本風格形式不盡相同的書,日後的發展走向將如何鋪陳?我是否能從中讀出上帝的心意?

甚至,當面對生活中的離合悲歡、生老病死,我是否也擁有「批判性的閱讀思維」?我如何正面地、細細地去審視,也就是如希臘原文裡的意思一樣,去「分辨」、「決定」,「品評」屬於生命中的真實故事?我如何去抓住其中的主題?如何去詮釋當中的起承轉合?如何從中找出對照與類比,在提出疑問後能有所回應甚至帶出自己的結論?

同樣是罹患重症的病人,一位終得醫治,而另一位卻每下愈況──我能否不讓自己,像個粗糙草率的讀者,僅以「信心不足」一筆帶過;而是在看似不完美的結局當中看見神的作為,進而讀出永恆的主題?同樣是一段岌岌可危的婚姻關係,一對破鏡重圓,另一對則以離婚收場──我能否不讓自己,像個不求甚解的讀者,但用一句「禱告不夠」來做總結;而是在破碎的結局中找出對信仰的呼應,甚至在悲劇故事的架構中找出真理的連貫性?

基督教的信仰,是道成肉身的信仰;同樣的信念,也應落實在文字事奉中。如果信仰只停留在平面的2D理論上,那麼我們解讀生命的方式,也很難立體起來,呈現出3D的真實經驗。坊間教導書寫、閱讀的課程或講座何其多,創文所開辦的文字營有何不同?除了在課程內提供書寫的裝備,創文更看重結合神學、文學、宣教與個人經歷,將文化宏觀、人文思想與文學欣賞落實在信仰中。所謂「道不遠人」,你我都在書寫生命,也在閱讀生命。願主施恩,提升我們的視野,能將這樣的異象呼應在我們的人生故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