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美創文文字營《回憶書寫》迴響

劉英淑

 

我喜歡聽故事、讀故事,尤其是有關「人」的故事。漸漸地,我開始有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別人總是有那麼多精彩動人的故事,而我的故事卻寥寥無幾?」。「我不是沒有故事啊!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寫?」好多次,我嘗試紀錄一些生活上的隻字片語,但不久就停筆不寫了,因為覺得日復一日,生活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值得寫的。手裡的筆不動,但是心卻不安。常在夜深人靜、萬賴俱寂時,輾轉難眠:「我這一生是怎麼活的?」人生漫漫,歲月悠悠,「難道我就這樣過一生嗎?」。我決定參加今年(2016)創文暑假文字營,莫非老師教授的《回憶書寫》,希望透過這個課程,幫助我找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命地圖。
一開始上課,老師要我們先學習做自己故事的讀者,來回顧自己的童年故事、家人關係、家庭秘密、第一次對生死的探問等等,從中找出故事裏的人物、情節和其中的高潮。老師要求學生仔細聽,帶著敏感和愛來聽,不打岔、不論斷、不外傳。在這樣一個安全的空間裡,素昧平生的同學們竟然一個個都願意打開心門,述說他們的故事。
我向來不愛對別人說自己的故事,更不想寫,因為像我這樣的小人物,誰會在乎呢?有一次,教會一個婦女特會的主辦人邀請我在會中做一個見證分享,給我的題目是「病得醫治的經歷」。我告訴她,我有一個更好的故事想要分享,是有關身為繼母的我和丈夫的三個孩子之間關係的糾結。她立刻搖頭:「有興趣聽病得醫治的人會很多,但不會有太多人想要聽繼母的故事」。哦!原來我的故事不具賣點。沒有聽眾的故事說了幹嘛?沒有讀者的故事為什麼要寫?
這次,我願意說, 因為從課堂上聽到的故事中發現,「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我們的一生是人類經驗鑲嵌裏獨特的石頭-無價,無可取代。」人人都是一本可讀的書,每一個故事都值得尊重與凝視。我走的這條路與眾不同,值得與人分享。
光是做我們故事的「讀者」不夠,還要從「讀者」轉為「作者」。寫,成為課堂上花時間最多的活動。看到同學們個個振筆疾書,我這不愛寫、不會寫、害怕寫的人也不得不抓著頭皮,強迫自己挖開那塵封已久的記憶,那些不想去觸碰的地方,那些曾經拒絕、懷疑神的角落。
在書寫傷痛故事的課題中,我的腦子立刻浮出那段被最好的朋友斷絕關係的痛苦往事。好多年了,那個「過去」一直像個重重的袋子,如影隨形地背負在我身上,綁住我的心,使我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可以成為可信任的朋友。通過寫,我第一次試著找出對方為何會和我絕交的理由,還有我可能有的責任是什麼?寫,幫助我安靜、省思,更為我“除魅”,靠著神宣告斥退,解除那傷口對生命的控制力,讓神的恩典和饒恕撫慰我受傷的心靈。通過寫,那個梗在心頭的問號雖然還沒有找到完全的答案,我的心已可以平和地去面對當時憤憤不平的我,告訴她放下吧,重新燃起對人的熱情!
我不愛寫,因為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老師教我們藉著Richard Morgan 「生命季節表」,寫出生命不同階段的重大事件。再以人生曲線圖找出其中的高山和低谷,並以字母標示,回想生命中感到D (Desire,需要神) 、F (Felt,神同在)、I (Ignored,神不知在哪裡)、M (Mad,憤怒神)、A (Abandoned,被神遺棄)、P (Praise,想要讚美神)。我赫然發現,有兩次的制高點居然都是因為生活上遇到極大的瓶頸,希望尋求突破。結果在有心卻不刻意之下,我得到出國進修的機會。超過我的想像,第一次出國,我找到生命的救主;第二次出國,我遇到終身的伴侶。
因著這樣的人生回溯,我看到了神的帶領和美意。我明白了,原來上帝是我生命故事的撰寫者,目的是為了啟示祂的神聖故事。
我不愛寫,還有一個原因是,害怕有一天我的秘密將會被赤裸裸地攤在世人的面前。就像著名的美國作家凱薩琳·佩特森(Katherine Paterson)所講的「作者都很注重隱私…..卻裸奔在公眾之中」。老師鼓勵我們「願意在文字中冒險」,因為「恐懼不是一個壞的起點去開始一個屬靈的旅程。如果你知道你怕的是什麼,你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出路就在走過恐懼。」
通過這門課程,我明白上帝創造回憶的目的是讓我們「回到過去,彌補錯誤。忠於結束過去。在破碎的過去,重新療癒,再改寫生命。」作為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我的回憶錄應該是用屬靈回憶來找回我的命定,也就是所有故事的回顧,都是透過屬靈的觀點,來找出自己生命的意義,並發覺自己在神故事裏的角色。我期許用自己的筆找到呼召與命定,讓神做我人生的導演,我與祂同工,合寫屬於我們的故事。
如果用五句話來寫自己的一生,那就是:
自己很小很小,小到幾乎不存在。
自己可有可無,這世上沒有差別。
信了主,看見了價值、提升了高度、開闊了視野。
跟過去和解,向它告別;
努力面前,朝著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