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說故事 - F100回應

譙進

去年文字營結束的時候,有同學收集簽名,要求莫非老師下次開小說課,我也混在當中,寫上自己的名字。
雖然這幾年在莫非老師的課上,一直在學如何講故事,但總覺得小說是最難的一種形式。若說散文是精巧舒心的小屋,詩詞是唯美寫意的亭臺,那小說應該是宏偉厚實的大廈,從設計到建造需要耗費更多的力氣,從整體的編排到細節的精準都要照顧周到,否則樓就站立不穩。所以會寫小說的人應該要匠心獨具,同時又嚴謹慎密,兼有創意與邏輯兩方面的能力,左右腦並用,其中的困難不言而喻。
簽名的時候不是認為自己能夠應付寫小說的挑戰,其實是好奇,想看看小說創作是怎樣一種過程。就算不是建築師,不會蓋高樓,能瞭解工作流程也是一種體驗。
只是有一件事情我疏忽了,莫非老師的課通常都有課前作業。果不其然,報名之後收到電郵,至少三千字,主題是“甜蜜的負擔”,於是這篇文章成了我接下去一兩個月裏的並不甜蜜的負擔。
坐到電腦前想要寫點什麼,才知道困難是具體的。首先,如何根據主題虛構一個故事就讓我無從下手。一直以來寫的東西都是從自己生活經歷中挖來的,不用構建情節,只要按照事實寫出來就行。但現在要自己編故事,時間人物事件都要無中生有,突然發現腦子裏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如何在虛無中去碰撞出靈感的火花。每次對著主題那五個字,努力要想出些東西出來,雖偶爾閃過一張臉,一句話,一個場景,卻都細弱遊絲,且彼此毫無關聯,無法形成完整故事。
就這樣與電腦隔空對望一週,腦中空蕩,屏幕上仍然白白一片,無隻言片語。最後只能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回憶以前的經歷,找到與主題相關的事件,稍微修改,寫成一篇文章,再怎麼讀,也只覺得它頂多算是一篇個人故事,而非小說。
繞過情節這一關,卻還有其他的細節需要照顧。至於什麼細節,也只能憑感覺走,記得以前讀過的小說中有對話人物場景等等,想到什麼就往搭好的故事裏添加,沒有章法,只想著怎麼樣把它裝點得更像小說一些。
就連這樣“隨意”地寫,還是有繞頭的時候。比如對話,自己平時話不多,為人物設計對話也覺得似乎無話可說,好不容易擠出幾句,還像是在自問自答。因為所寫的人物都是現實中的翻版,按理說設計對話應該比較容易,但也正因為如此,對人物也就缺乏認真的琢磨,未能進入到人物內心,按照其性格特點來說話。
還有另外一個難處,就是如何自然地在故事中融入信仰元素。作為基督徒,寫作不是舞文弄墨,而是在書寫神的故事,這是創文老師們一直強調的寫作理念。問題是我寫的故事和人物本身都是在“信仰真空”的環境中,要是出現教會十字架之類的就太突兀了,左思右想始終找不到一個好的方式切入,最後只好放棄。
就這樣東拼西湊,炒出一篇雜燴,覺得能講的差不多講完了,硬著頭皮寄出功課。還好,老師看過後允許上課。
經過課前作業的洗禮,深切地體會到小說創作的確如想像中的那樣不易,不確定幾天的文字营是否就能夠改變這種狀況,但就目前的經驗來說,上莫非老師的課總有收穫,所以還是很期待。
四天的課程安排合理,有講課教導,也有練習討論,雖然節奏緊湊卻也常是歡笑伴隨,感覺意猶未盡就過了。而且就如之前預期的那樣,莫非老師教給我們這些文字功力粗淺的學生一套簡單實用的上手基本套路,按圖索驥也能琢磨出一個像樣的故事。因為自己理工背景,喜歡做事情有個規矩,所以這樣的寫作學習方式很合我的胃口。
學到的第一招是如何起頭構建一個故事。從何處下手,是之前最困擾我的地方,自以為小說情節是關鍵,應該先考慮。上過課才明白“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情節要隨著人物而走,人物才是故事的靈魂。之前主次關係沒有厘清,難怪什麼都很模糊。
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先認識自己故事中的人物,從外貌、社會家庭背景,到心理狀況,一點點地勾勒出一個清晰的圖像,讓人物活起來,故事才能有味道。人物塑造也毋須只憑空想,可以從身邊熟悉的人開始,甚至可以從自己開始。當然,想像力還是不能少,課堂上老師讓我們從一個熟悉的人開始,記下他的外貌動作等方面的特點,再經過幾個步驟之後,就將其轉變為另外一個虛構的角色。
在人物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其內在的部分,包括核心性格、個性矛盾、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些內在特性帶來人物選擇上的張力,並且產生各樣的矛盾,因而主導情節的轉折起伏。
課程講義上有一份詳細的“人物資料清單”,其上列出三十個關於人物的細節,在構想人物的時候需要逐一思考。不要說對於虛構人物,就連對自己也從來沒有做過如此細緻全面的分析,經過如此細緻的整理思考,就算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不活過來也難。
課程另外一個重點是故事情節的編排。常在教會聽見一些見證故事,內容很精彩,可以看出做見證的弟兄姐妹真實地經歷了神的恩典,但在敘事上顛三倒四,讓人聽得暈頭轉向,故事的感染力大打折扣,非常遺憾,所以可以瞭解敘事順序的重要。
敘事離不開起承轉合這四個大的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有需要照顧到的情節重點。而且,起承轉合也可以按照故事的特點重新排列組合,按照時間順序平鋪直敘並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同樣的故事換個講法也許更精彩。課堂上老師用幾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作為範例,帶領同學們分析每個部分的特點,並且嘗試用不同的順序來說同一個故事。大家興趣盎然地對情節進行剪裁組合,老故事也展現出了新鮮的活力。
課程中莫非老師也回到基督徒寫作的源動力,探討“為什麼我們要寫故事”這個根本問題。對於用寫作來服事的人來說,這比技巧學習更為重要,因為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決定了寫作後面的動力,以及服事的態度。
故事具有其特殊的魅力,大部分人都應該可以認同這一點。我在教會教主日學,上課的時候講一段理論闡述與一段信仰故事,學生的反應很明顯不同。雖然兩者都不可缺少,但是故事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對於基督徒來說講好故事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的。課堂上同學討論到自己接觸到的各自有創意的講道方式,更有效地傳遞了神的信息,同時也深感目前華人教會在這方面任需迎頭趕上。
整個課程下來感覺最有意思的部分應該是最後的集體創作。老師讓三個同學一個小組,用課堂中學到的方法,將一個傳統故事改編成小說。如果沒有上過課,我肯定暈了,但既然有畫好的路線圖,就冒險闖一闖吧。三個同學湊在一起,從塑造主要人物開始,確定他們的性格與矛盾衝突,編排情節,再到想像外貌場景對話等等細節。坐在教室一個下午,組員們一起合作全力投入,同時也享受創意的樂趣,一直都歡笑不斷。最後一天,各組輪流分享故事,每個故事各有特點,有寫實的,有奇幻的,還有與歷史事件結合的,都相當的精彩。經歷了這樣實際創作的過程,自己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只要堅持練習,以後應該也可以拿出像樣的作品。
到目前為止我大都是以自己的經歷為主要寫作內容,時間久了也會感覺無趣,其實看看身邊,別人人生命中的故事也不少。特別是在教會中,常常都能聽到弟兄姐妹分享神在他們生命中的作為,每每總是能給我感動,有時候也很想將這個故事寫下來,讓更多的人也可以擁有那份感動。我自己的想像力並不是那麼豐富,編不出什麼情節曲折離奇的故事來,但記得上課的時候莫非老師說過,雖然故事外在的因素不同,內在主題卻是不斷重複的,而真正打動人的是各個故事中共同擁有的內在主題。我想對於基督徒來說,永恆不變的主題就是聖經中從創造,到墮落,再到拯救與更新的故事主線。這是人們永遠需要,不停尋求的感動。如果我能夠從身邊的人那些平凡真實,但洋溢著信仰熱情的經歷中,挖掘出這個故事主線來,這一課就算沒有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