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那無處安放的靈魂

劉莉

《杭州路10號》,這是一篇小文。
短短900字,僅兩個人物,竟由一封信牽出一段溫情主題:陌生人之間也存在真情。感動、遐想,久久蕩漾心間。這是偶然中我看到的文字,它是如此精緻,不乏情節與畫面,兼具敘述和描寫,短小但豐滿,令人回味、叫絕!更為重要的是,它傳遞了一種關懷,跨越時間,跨越空間,也跨越人心。雖非信仰類文字,卻可使靈魂得以慰藉。
那麼,我呢?面對線上線下那些無處安放的靈魂,迎著快餐式、淺嘗輒止的虛浮風氣,身為基督徒,我當如何在世代里發聲,就像上述故事般,以精悍的文字詮釋信仰,將真理與愛餵養靈魂饑渴的受眾......帶著這樣的期待,我走進《微寫作》的課堂。
課堂里,老師精心的內容設計,從知識、從感官深深啟迪我,猶如藝海拾貝,個個精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告文案部分,它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巧妙地將物件與人聯繫起來,不著痕跡,卻時而激動人們回憶的神經,時而激發人們思索生命的意義。事物多了一個故事情境,便也加增了一份冷暖的厚度。它從慾望談起,既是對生活的提煉,更是對人心的把握,不知不覺間已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將文字的影響力盡顯。
這一點,令我大獲裨益,而且還有更多知識點可以運用在我未來的寫作和講道方面,如下:

  1. 體貼讀者意。下筆之前或者預備講章以先,應該盡可能想清楚目標對象的大致特征,了解他們的需求,明白他們心之所想與心之所向,唯有在此花足工夫,方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2. 贏得讀者信任。無論是一句話標題還是導語,盡力做到精彩且打動人心,就像炎日季節里含在嘴裡的第一口冰淇淋,消暑、省神。當然,這需要技巧,比如,將結果放在前面,會帶來感情的訴求;以問句代替感歎句,可以減少反感,無形中靠近讀者生活,等等。
  3. 善用“我們”。“我們”而非“我”,一字之差,消除了自我的元素,也顯得分外謙卑,最關鍵的是,留給讀者親切的感受,無意間使作者與讀者仿佛同坐一條船,共震蕩,同浮沉,帶來雙贏的果效。
  4. 多用圖畫語言。當下是一個廣告的世代,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各種包羅萬象的畫面所充斥,經過長時間輪番轟炸過後,他們已然習慣了視覺的影像與思維,這對文字來說,是一個挑戰,要求作者、傳道人盡量使用畫面語言,“show”而非“tell”。

五.善用隱喻與象征。平鋪直敘很難引人注目,運用隱喻與象征卻可以形象而生動地敘述事件本身。這一修辭手法,是主耶穌講道時常常用的,理當效法。
六.數字代替文字。數字的表現力更加直觀,遠遠超出文字的描述。
七.巧用對話的方式。老師多次強調,“不在乎說什麼,而在乎怎麼說”。運用在寫作或講道中,就是與讀者對話,不是命令,而是平等地對話、勸誡、安慰和呼召,給讀者一種被了解、被接納并產生共鳴的感受。
......
還有很多很多,對我而言,最需要加強的一點,就是在下筆之前想象讀者群、體貼讀者意。反復琢磨他們靈魂里的“荊棘”是什麼?個人的困擾、社會的焦慮以及情慾的捆綁在哪裡?這,至為重要。
營會中,我經歷神的一刻,至今仍歷歷在目。那是最後一講——“如何成為網路宣教士”,莫非老師提到杜老師的文字異象:征召千萬好筆,書寫神的故事。我還記得,莫非老師說:“杜老師希望在他回天家之前看到天地間豎起千萬支好筆,訴說神的故事。不過,我不像他那麼樂觀,也許我這一生不一定能看到......”言語間,老師是笑著說的,卻令我頓感心酸,熱淚盈眶,似乎看到了神國服事的悲壯,又汗顏于自己無足輕重的筆端。恍惚中,我看到自己的筆,正在一個攤開的筆記本上疾書。那一刻,我在心裡默默立志,要攜筆奮戰,為著主耶穌的大使命,也為著那一個個無處安放的靈魂,而寫。
感謝主!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極其有限,但是,還有牧師、傳道人,他們可以藉著一篇篇講道,激蕩人們的靈魂;還有很多同學、朋友,是網路的看客、常客,也許他們就可以藉著文字,轉變為下一個作者,進而成為網路中的宣教士。我想,只要有一顆願意學習的心,他們都可以加入微寫作的行列,做光做鹽,一起調劑世代的味道。
無意間,我又不自覺地點開網站,在小文、小視頻里遊走。眼看著不斷刷新的留言,或跟帖,或點讚,或吐槽......哦,鍵盤後這些無處安放的靈魂,哪裡才是你們尋索的彼岸?
如此,我寫!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