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晚上十點了,收拾書包,沐著清涼如水的夜風回到宿舍,上了一天的課,體力不免疲憊,但心靈卻因飽足而神采飛揚。躺在床上,腦海中仍盤旋著課室中的教導、討論、分享….
陽光燦若金色綢緞的夏日八月,我暫別家人,獨自從北加州飛往洛杉磯,參加由「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在位於著名的Malibu海邊,依山面海,校園開闊翠綠的Pepperdine University舉辦的文字課程營會。營會從七月三十一日進行至八月七日,共開設八門課程,內容涵蓋創作、採訪、翻譯、流行文化等。這次我選讀的是蘇文安老師教授的「寫作進深及採訪─你有故事我有筆」( 課程編號 W210,八月四日至七日 )。
這門課的基礎建立在蘇老師教授的「文字實務培訓課程」。學員帶著在實務培訓課上學習的「七每運動」、「寫作十訣」等寫作基本功,以「工人先於工作」的態度,學習將視野拉遠至茫茫人海,以筆以心發掘、傳講世間各種動人的生命故事。
我們班上共有十一位同學。有牧會繁忙的牧師、傳道、師母;有日日忙碌寫稿審稿的報刊編輯;有接受過許多文字裝備課程,並已發表不少文章的作者;也有像我這樣剛剛決志專心委身於文字事奉不久,急切地想學會一切「武功」的初學者。大夥的經歷不同、需求不同,在課堂討論時因而激盪出許多令人眼目為之一亮的火花。
「若你有志於採訪,可學習採訪報導的原則與技巧….若你已確定無心於採訪,仍可因觀察入微、善問問題而在人際關係與事奉中更加得心應手。」第一堂課,蘇老師便開宗明義地說明學習採訪寫作的願景:除了寫出精彩深入的採訪稿,採訪技巧還可以廣泛運用於服事和生活的各個面向。一位擔任牧師的同學便表示,他來上這門課,最想得著的,是學會運用採訪技巧,讓主日講章更生動,更能觸動人心。
課堂上,老師透過分析、討論許多文章及影片,並親自採訪一位學員作為範例,將如何預備、如何問、如何看、如何聽、如何記、如何整理等採訪步驟與方法一步步傳授給我們。抽象的理論與實際的例子互相呼應,幫助我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具體明瞭採訪環節,和可能遭遇到的困難,並活學活用地應用在第三天的採訪實習。
以往,我總以為採訪稿寫作與散文、小說等,是截然不同的形式。但透過賞析講義裏許多精彩的文章,我彷若進入一座百花盛開的文字花園,看到採訪材料原來可以栽培生長成許多不同樣貌的花朵,也更明白,不論是否以採訪為文字服事的主軸,擅用採訪,絕對可以讓寫作的道路更寬廣多元。
第三天清晨步往教室途中,我的心情有些忐忑緊張,因為那天下午,我們便要實地採訪一位未曾謀面的弟兄。
蘇老師邀請了William和Samuel兩位弟兄接受我們的採訪,同學們分成兩組,我們這組將採訪 Samuel弟兄,談談他幾個月前開始的一項新事工。
上午,蘇老師讓我們先分工,每位學員在主問者、追問者、接待者、記錄者,以及撰稿者五個角色中擔任其一,並運用這幾天學得的問問題方法,一同腦力激盪,列出以「由內而外,由淺入深,由遠而近」為原則的訪談題綱。事實上,蘇老師特別說明,絕大多數的訪談,都是由一個人擔任上列所有角色,因此我們這次的團體合作,實在是很難得的珍貴體驗。
訪談進行不久,我們就發現由於中午預訪時,未能和受訪者事先溝通採訪題綱,訪談主軸似乎無法按照原定題目進行,大夥急忙在腦海中搜索蘇老師傳授的問問題絕招,努力地將訪談內容拉入原定的題綱,並臨機應變,用心聆聽受訪者的分享,追問一些本來沒有想到的問題,採訪結果雖然與原先設定的架構不盡相同,但卻收獲了計畫之外的風景。
這場實習採訪不單單只是練習,課程結束後我們還要繳交出質量足以發表的採訪稿。採訪結束後,我私下苦思,一直想不出合意的文題,以及能夠吸引人往下閱讀且主題明確的的導言。
營會最後一天早晨,蘇老師講解完導言及文題寫作的原則後,同學們便分頭思考,然後聚在一起分享、討論,你一言,我一語,看似不同角度的意見匯集在一起,經由老師提點,不到二十分鐘就訂出了感性、理性兼具的文題和導言。肢體間彼此連結合作產生的創作力如此令人驚豔,我何其有幸,能夠參與這樣奇妙的創作歷程!
這幾年忙於照顧幼子,平日難得有閒暇觀賞電影,這次在採訪寫作課上看了《回家》( 回顧基督徒作家盧雲生平的記錄片)以及《小人物大英雄》(英文原名 Hero)兩部涵意深遠的影片,讓近來常加班工作至深夜的外子羨慕不已,好奇地追問:「看電影和學習寫作採訪有什麼關聯?」
上過蘇老師文字課程的同學都知道,蘇老師經常運用影片等視覺媒體,訓練同學們的洞察力和敏銳度。看電影學採訪,箇中訣竅就在於怎麼「看」,要試著將影片內容當作一次採訪,按照情節發展,列出訪問題綱,猜測採訪者需要做哪些預備工作,進而從中尋索進行採訪的靈感。
電影播放時,同學們聚精會神進入影片的世界,不時提筆速記觀察到的重點。這樣有深度地看電影,不僅為我開啟了嶄新的視野,也讓我體會到生活中處處充滿學習寫作、採訪的機會。
除了學得寫作採訪的技巧,這次營會的另一大收穫是結識許多謙卑
認真、溫暖、誠懇的文字夥伴。早晨一同靈修、用餐時熱烈傾談、課堂上討論切磋、抵達離開都有同工熱心接送,雖然此次單槍匹馬前來,與大多數老師、同工、同學均為初識,卻絲毫不覺孤單生疏。此外,我還在營會裏購得許多平日在美不容易買到的中文文學書籍,塞滿衣箱扛回北加州,一口氣備齊了往後好幾個月的閱讀食糧。
這次報名營會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小插曲:我以電子郵件向同工永浩弟兄報名,但寄出的郵件卻被送到“Spam”。永浩弟兄說,平時他幾乎不查看“Spam”信箱,但那天不知怎地覺得該進去看看,沒想到因此發現了我的報名信,永浩弟兄開心地屢屢說我是被「撿」回來的學員。這個溫馨的小事件對我來說,還有另一層屬靈的意義─神的確是以重價,將渺小平凡的我「撿」回祂的國度。
為了回應這樣的恩典,我願盡力書寫。寫作,不是為了實現自我,不是為了名氣利益,甚至不是為了對文學的喜愛,而是為了回應神的呼召,以文字傳講神的奇異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