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营会

李晶

在文字机构“摸索”了好几年,这个夏天终于有幸参与一间专门研制纸枪笔弹的“文字兵工厂”,其间的所悟、所得实难尽数!正如在营会中跟大家分享的,我觉得自己彷佛是一个进入正规军校短训的乡野游击队员,也好像扫盲班里惊喜连连、兴高采烈的后进生。说得夸张点,这个营会在许多同学生命中的影响力,正如《创世记》一般是从无到有、开天辟地的(或许这正是“创文”名称的寓意吧)。

短短三天,留给我的回忆着实太多。难忘那依山傍海、常有鹿群出没的静谧营地,难忘幽默风趣、现身说法的文字前辈,还有来自五湖四海、文采飞扬的主内同道。更难忘的是,在课堂上心灵与头脑激荡出的妙趣,及流淌于笔端的如珠妙语……然而,我体会最深的,则是灵性的牧养和写作上的训练。

 

一个多月后的今天,我仍然清楚记得自己当初来到营会时的狼狈模样。因为临时的意外因素,我和太太不得不迟至第二天晚上才赶到营会。当我挣脱沿海的太平洋高速公路上粘稠的车流,抓着汉堡冲进教室后刚一分钟,就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因为我居然没认出自己教会的一个姊妹,还傻乎乎地说:“我好像见过你。”两天后的早上,我把前晚答应开车送蒋牧师、师母去吃早餐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后来遇见他们在半山腰艰难跋涉,我仍然没有头脑开窍,打个招呼后居然扬长而去——这个年轻人的“恶行”实难饶恕!

在这些狼狈的背后,我深知自己灵性的光景更加狼狈。前段时间本就积累了一些学习和服侍的压力,突然又遇到严厉批评,我和太太之间也因此张力陡增、冲突不断。一时间,乌云压顶,硝烟弥漫。可万万不曾料到,当我惊魂甫定,一边吞咽汉堡一边跟大家观看卢云短片时,奇妙事发生了。

短片让我第一次看到卢云的影像,见识到这位身材消瘦、心思敏锐的文字巨匠和属灵巨人。对于自己辞去哈佛教职、委身残障团体的惊人抉择,卢云说:“我的身份是上帝的儿子……能舍出我的生命去结果子,这样真好。”在卢云的追思礼拜上,方舟创始人范尼云将他眼中的“亨利”(即卢云)跟大家细细分享,娓娓道来。在整个过程中,每位来宾都没有经历无法承载的悲痛和绝望,反倒利用这个告别朋友的机会,再次津津有味地品味了卢云生命的诸多细节。而这时的卢云,静静躺卧在一旁的棺木中。正如他常在书中流露的一般,卢云总是把自己的破碎和心灵真实地呈现给世界,化成别人生命的果子。以前我读过一两本卢云的书,如今看到了卢云的音容笑貌,甚至是他在世界上的最后时刻。他的文字,他的声音,他的神态,他的告别,一点点镌刻在我心里。不知从何处起,这些点滴渐渐触到我内里的破碎和忧伤,一股感动汇成涓涓细流,开始在我心灵中酝酿、翻腾。短短一个小时的观影,就这样让我的灵性不知不觉翻转过来。哦,卢云,这个独特的文字人,彷佛掘出一口灵性的深井,汲了一泓甘洌清澈的泉水给我解渴!我刚刚吞到腹中的汉堡,只是给我身体充饥的快餐;而卢云呢,则用那天上的活水解了我好久好久的干渴。猛然间,我意识到:“这,不正是文字的牧养和灵性的滋润吗?”

 

坦白说,在文字和写作上我操练甚少,也极少在报刊媒体上发表文章,甚至连这样的念头都是稀缺的。然而,莫非老师W300课提供的无数真知灼见,极大启发了我的思路。比如“写作三招”——具体而为,道成肉身,夹议夹叙;又如“形象化和文学性的描述”,以及“深情浅露”、欲擒故纵的技巧;还有“经文要用血肉包裹”的原则——这尤其提醒我这个神学生,在写作、分享和讲道时都要道成肉身、有血有肉。苏文安老师的GR01课,则传授了基督徒文字人的基本功。苏老师不单对文字事工有一全景式介绍,提出“工人先于工作、作者胜于作品、真诚胜过一切”的理念,更仔细讲解了“写作十诀”和他恒心倡导的“七每运动”。这两个盘子里,所盛的岂止是寻常的美味佳肴?简直就是一个文字人的满汉全席——三天根本吃不完,饭后还得兜着走。

正如前面所说,我是一个未曾受训便匆忙参战的乡野游击队员。当我流连、沉醉于这场盛宴时,自己并没有忘记国内的战友们。我用心记录在这里的收获,还有海量的信息和资源(比如“好书选介”),希望将来可以帮助弟兄姊妹们鸟枪换炮,更期待将来有一天可以把这个宴席搬到国内。

 

创文的营会虽然精彩绝伦,可我也看到老师、同工们在文字领域中拓荒、创业的艰辛。我好几次想起国内的文字同工,想起他们也同样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几年前,曾有位中年同工对我说:“Peter,有时候我深感咱们的工作枯燥乏味、辛苦难耐。可前几天,我得到一个感动。西方的文字事工能有今日光景,那是无数代人积累传承的结果!可在中国的禾场上,我们就像是一群铺沙者——把这块地里的乱石野草收拾干净,然后铺上沙子土壤,为的是让后面接棒的人有块好地可以耕耘。”不艳羡收割的喜悦与荣耀,甘愿做一名铺沙者,这是何等的谦卑与胸怀!

回想这次营会,我最遗憾的事情是迟到了一整天。这一天中不知错失了多少好处,令我后悔不已。然而,我最感恩的事情,是我终于等到了这个“迟来”的营会。

 

20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