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的滋味

Lynn Shih

甫自文字營歸來,心中有股衝動:想煮一鍋香噴噴的的白米飯。



想煮飯的衝動,一方面源自於先前在地中海國家周遊了三禮拜,每日大啖生猛海鮮、烤魷魚、馬鈴薯泥加菠菜吃得倒胃口另一方面,經歷三天文字營「心靈的大廚」的洗禮,受到韓劇《大長今》的激勵,心裡頻頻萌生下廚的念頭,決心為家人好好地煮一頓白米飯。



有別於以往漫不經心的舀米態度,這次我仔細地瞄準米杯,刻度訂在一杯半,用兩根手指將杯中多餘的米剷平後,水龍頭轉開,用手輕輕攪拌兩下並快速換水。專家說,洗米過程若是太久,含在米裡頭的醣類、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會完全流失掉。



「只有在米飯和菜餚中的誠意汗水,才能醖釀出真正健康美味的飲食。」編輯課中老師的金玉良言「誠意和時間就是祕方」言猶在耳,思及兩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著一鍋即將按鍵的生米,心中興起了一份慚愧:家庭「煮」婦當了十二年,對於做飯這項基本功卻從未認真過丟三忘四的我,不是忘了外鍋加水,就是沒插電,晚飯時三雙飢腸轆轆的眼望著一鍋生米、或是半熟的飯,讓我恨不得有個地洞可以鑽下去的場面經常上演。



或許,上帝就是要藉著今年的文字營會,徹底扭轉我從前對文字工作粗陋淺薄的概念,重新奠定我的基本功,操練生命氣質與生活形態,好讓我真正夠格進升為一流的「心靈大廚」。

蘇老師的「寫作進深與編輯營」課程內容採雙軌進行,幫助我們「打通任督二脈」,操練內功與外功:一方面我們藉觀賞韓劇「大長今」中的女主角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化咒詛為祝福的人生態度,揣摩一個編輯的心態另一方面經由老師精心準備的豐富教材、範例,具體學習編輯的實務技術。大廚與編輯,一個管腸胃,一個顧心靈,兩者之間實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比如說他們同樣需要創意與控管、同樣要經營細節與掌握精準度、同樣要考慮受眾的感受,準備「上菜」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某種堅持或者放棄。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美食大廚或者刊物編輯,最大的心願莫過於當完成的藝術作品呈現在受眾前時,能夠讓食者或讀者真正得到飽足,並且回味無窮。



回憶第一堂課中文字界前輩蘇文峰牧師,以過來人身份分享自己的寶貴經驗談。他強調蒙召的過程順序應是先在神面前搞清楚自己的身份為何,之後再來想自己能夠做什麼,與如何做神托付的工作。有了「在基督裏」的身份認定之後,對於日後在服事崗位上的表現,就是全然交托,不跟人比,因為明白自己所有的一切,皆是上帝的恩典。「將刊物當作『祭壇』而非『舞台』」,蘇牧師提醒同學對於文字事奉應有正確心態。憶及當年翅膀未長硬,就被迫要飛時,不免有自嘆不如的心情,「但是葡萄樹上的果子,有的甘甜,有的酸澀,各有其作用。」他以此勉勵有心的文字人追求恩典,不要小看自己。



另外一向關鍵的文字事奉心態建立自己的成「工」而非成「功」觀。蘇牧師舉出中國自古以來文人價值觀中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乃屬世的概念,屬神的子女追求的應該「不是自己的成『功』,乃是如何完成神的『工』」,才有永恆的價值。



晨間的靈修時光是神為我預備的心靈大補羹。在【喜樂揚聲】的主題下,德儀帶著我們從人世的苦難中、爭戰裡,體會喜樂的真諦乃來自於上帝的同在。人世間的坎坷與艱難,皆是上帝用來拉近我們與造物主間距離的酵素。作為文字人,神賜給我們一支筆,在書寫國度裡,讓恩典的風吹拂我們的文字,被閱讀,被吟詠,被讚嘆。自從參加創文以來,經常省思自己在這條路上的書寫步伐,是否與當初願意為主獻上的初衷相符,而不斷提醒自己,將一切感謝還諸造天地的主。



傍晚,涼風習習,旅行過後未恢復的疲憊感頓時襲上身,加上仍有一點時差,很想回到房間內倒頭就睡(老公怕我太累,早已帶著兩個女兒出外覓食去了!)但是,米飯烹煮後滿室的微香引誘著我掀開鍋蓋,我拿著大飯勺直接從鍋裡挖一口,慢慢咀嚼純米飯的滋味。


果然,用心去煮的那一鍋米飯,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每一顆看起來都晶瑩飽滿,咬到嘴裡,米粒散開,有股淡淡的甜,些微的香。我回到房內,把剛剛上完課的W220 講義抽出來再讀一遍,細細地體會這一疊厚厚的教材裡,篇幅與篇幅間編輯背後所付出的汗水與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