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往「語言智力營」的路途中,我覺得自己的心理上似乎還沒預備好,可能是因為寫課前作業時,赫然發現文筆已鈍得心虛,擔心是否自不量力;然而在內心的深處,卻又期盼透過這次的機會,能有些不同於牧會的學習。就在忐忑不安又興奮的矛盾心情中,我來到了Malibu。獨坐在遮陽傘下,眺望著美麗的海岸,等待著報到,一趟“知性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一夜又一天的“基督徒文字人的基本功”課程,蘇牧師帶領我們認識文字事奉的全景,傳遞文字事奉的異象,教導寫作十訣的外功操練和諄諄告誡的七每運動,都是既必要又實用的學習。雖然知道要作個有果效的文字人,仍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但蘇牧師已經把我帶到這條路的起點,好像一棵看似枯乾的果樹,突然看到它冒出嫩嫩的小細芽,心中多了一些篤定和盼望,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當時被要求一定要先上這堂先修課。
「下筆頭頭是道」是每一個文字人的目標,短短的時間內要說盡其中的奧秘,實非易事。謝謝莫非老師循序漸進、生動活潑、充實廣泛的教導。課程已經結束一段時間了,但上課時,老師所分享的經驗、觀念和實務的技巧,卻一直在我心中震盪。這幾年來,需要用文字書寫的不外乎講章、主日學教材、學校的作業或論文,比較偏重資料的集結,加上已經太習慣於在充滿基督教的文化、術語的環境中打轉,不免流於固定模式的思想和回應型態。上這門課的第一堂,老師就提到圖像語言在文學上的重要性,並且要我們常在生活中、與人對話時,要常常操練多使用成語和形容詞,善用動詞等,以培養語感,原來在看似稀鬆平常的對話,居然也可以成為增進文字功夫的學堂,非常有趣。而那用心預備的材料,有可能因為沒有意識到讀者或聽眾在那裡,而成為自說自話的獨角戲,是很值得注意的盲點,至少對我來說,這是很重要的提醒。從營會回來後,這個提醒幫助我在講道、與人溝通,甚或傳福音給人時,不再有一廂情願的作法,會試圖從對方的立足點開始對話,這樣刻意的關注,的確可以聽到更真實的心聲,也使得彼此之間的關係往前進了一步。上文字事奉的課程,同時收到增進人際關係的結果,是始料未及的紅利。
對我個人的另一個提醒和正在突破的是有關“閱讀”方面,這些年來,因為時間有限,手邊有太多的書想要讀,但每次在讀這些所謂的“閒書”時,心中不免有些罪惡感,總覺得這些時間應該拿來讀聖經、禱告。在讀余秋雨那篇「青年人的閱讀」文章時,我的心是掙扎的,但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基督教的文字事奉者,有一個責任就是成為十字架和世界之間的橋樑,並努力把這兩者之間的距離拉到最近。因此他對年輕人閱讀的鼓勵,也是值得參考和努力的方向。愈是了解世界文化,就愈有與世人對話的空間。我覺得在世界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之間,基督徒文字事奉者當然需要先對上帝的真理、法則、心意有清楚的認知和實踐,才有能力檢驗是非曲直,從而在字裡行間帶出給世人活潑盼望的信息。上完課後,對於閱讀聖靈、屬靈書籍之外讀物的的掙扎減少了許多,雖然時間上的分配仍會是一個存在的問題,不過,好好讀幾本名著已被我放在計劃中了。
文章組織結構的教導,是非常實用和重要的課程。課中談到有關W導向的應用,它是可以延伸到很廣泛的範圍,幫助我在閱讀各式各樣的文章、聖經時,比較容易抓到重點。從來沒有想過原來連接詞在文章中的功能,當老師在教導之後,帶領我們在附錄的文章中找連接詞時,細細體會,才發現它的妙用之處,在以後的寫作中,我會多加利用它。
一篇文章合宜的引言,能激發讀者或聽眾繼續往下讀的好奇心和期待,幾個不同的佈局方法,給了我更大的空間發揮;對我而言,反起法挑戰了我個人既定、拘謹的思緒,因此學習作一些反向的思考,是我需要下功夫學習的功課。是個挑戰,但也是一個期待的突破 。觀察了解世人的想法、作法,可以幫助我增加使用反起法的能力。
老師說:一篇好的文章,最好有理性、感性與個人素質的訴求並存在其中。以前寫東西時,並不知道這些原則,因此,不是個人感情訴求太強 ,缺乏言之有物的立場,就是硬梆梆的乾躁難嚥,原來這三者若是應用得宜,可以帶來很好的效果。而愈是敏感的話題,愈要用感性的呈現,這是很重要的原則。如何分辨何時適合用理性、何時適合用感性,除了一些被教導的原則之外,閱讀別人的好文章、多多練習寫作,敢於自我批判,或許可以進步得快一點。
這整個課程,內容是豐富的,我是豐收的。遠離工作,在悠美、友善、熱情的環境中學習,是一種享受,效果也倍增。滿心感謝蘇牧師、莫非老師的教導、創文同工的服事、同學間的鼓勵扶持,受益良多。“師傅帶入門,修行在個人”,未來的筆耕之路,我知道自我充實,勤於書寫是我個人的責任,但是若沒有此次的啟發,異象的傳遞,文字事奉的熱忱,可能仍被埋在內心的深處,蟄伏不出。我感謝主為我預備這個盛宴,超過我所求所想的(應該說我根本沒有求、不知道要求,祂就主動送到我的手中,太被寵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