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早晨,帶著5歲的兒子前往參加兒童主日學,兒子抓著我的手,邊走邊對我說:「爸爸,你知道嗎?上次老師給大家講『五餅二魚』的故事,有一個小朋友將自己帶在身邊的5個小餅、2條小魚獻給耶穌,結果耶穌就一下子餵飽了五千個大人吔,好神奇呀!」說著,說著,他仰起頭來,誠懇地宣佈:「所以,我今天帶了小豬儲錢罐裡的錢,我也要奉獻給耶穌喲!」
望著他稚氣的臉上寫滿了認真與執著,我不期然地想起年少時,母親教導我遵行什一奉獻的往事。
父母親婚後的頭幾年,父親忙於開創事業,收入有限,母親只得克儉持家;後來父親事業成功、生意興盛,家境漸為寬裕,卻又在短短數年之後放下一切,全職服事,母親不得不量入為出,精打細算。
母親由於是家中的老大,從小幫忙照顧弟弟和三個妹妹,沒讀過幾年書,但為了維持家裏的財務收支平衡,母親堅持拿起拙笨的筆,每天細緻地將每一筆支出記錄在冊。耳濡目染之下,多年後當我擁有金錢自主權時,第一件事,就是「記帳」。然而,在母親的帳本上,每個月擺在第一筆的,就是什一奉獻。在奉獻上,她從來沒有絲毫遲疑或不捨。而且,經常抓住機會教導我遵行「什一奉獻」。
依然記得年幼時,每逢春節,隨著父母親走親戚拜年,總會收穫許多壓歲錢,那可是一年到頭最歡天喜地的日子。攢著紅包,數著鈔票,望著天花板,籌算著先買煙花還是先買隔壁雜貨店的美味零食,耳畔卻傳來母親的聲音:「要先什一奉獻哦!」於是乎,萬分不情願地在花花綠綠的鈔票中,找出一張皺巴巴的給出去。母親卻告訴我:「不要把破的、皺的、你不想要的給上帝,要把嶄新的錢給上帝。因為,奉獻給上帝的,一定要最好的!」
十幾歲時,開始到外地讀書,寄宿住校,每個月家裡固定寄來400元生活費。第一次擁有財務自主權,沒想到常常捉襟見肘,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第一年暑假即將結束,返回學校之前,母親對我說:「從這個月開始,調整你的生活費,從400元漲到450元。」她話音未落,我已喜上眉梢,終於守得云開見天明,總算可以上館子了。沒想到,她接著說:「以前給你的生活費,都是我們什一奉獻之後的錢,這個月開始的生活費,是什一奉獻之前的,你要自己作什一奉獻。」我一聽,剛才的高興勁兒全都沒了。心中略一盤算,450元扣去45元,好歹還是多了5塊錢,只好勉強接受了。從那以後,每個月收到生活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屬於上帝的十分之一」放進教會的奉獻箱裡,日子久了,也就養成習慣了。
幾年後,我開始工作,那時候發工資不像現在是由銀行直接轉帳,都是給現金,而且當時有許多工資以外的補貼,也都是現金。如何作什一奉獻呢?母親給我的建議是:用一個信封裝奉獻款,每一筆收入拿到之後,都先取出十分之一放入這個專門的信封裡,主日上教會時帶去奉獻。如此一來,清楚明瞭、毫不含糊。
習慣,就在點點滴滴的潛移默化中慢慢地形成了。直到如今,結了婚、有了孩子,無論收入情況如何,我從來不必在什一奉獻這件事上掙扎、躊躇。
母親的言傳身教,就如我信仰旅程中的燈塔,一路指引航向、導我前行;使我不致於迷航在汪洋大海中,不至於觸礁擱淺。深願,我也能夠同樣身體力行,將這美好的信仰品格傳遞給我的孩子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