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面沉思於過去回憶中,一面低頭振筆急揮,豆大的汗珠混合著淚水如泉湧般,順著臉頰流淌而下··」
這是日前參加創文一年一度文字營回憶書寫課的場景。教室內一片寂靜,每位同學都專注在自己思緒裡,莫非老師要我們書寫一段過去傷痛的故事。她說,「每人背後都拖著一個袋子叫『過去』,身後陰影拖著有時不只是重量,還有情緒、感受、行為模式。過去傷痛沒有了斷,會造成現在關係的纏累,需要處理,然後放下。」
我心中非常訝異這記憶中已被清理包紮後結繭的痛,隨時間流逝,事件本身早已是斷簡殘編模糊不清,有如碎片般無法拼湊,然而,心靈深處卻有個黑暗聲音,發出細微的控訴,為寧靜湖面掀起一波波小漣漪?
「難不成,還有怨恨?還不肯放手?」我自忖道。
「不可能呀!」我為自己辯駁。受傷的傷口早已一一指認,並多次向神宣告斥退,解除他們對我生命的控制力,可是,為何心中還隱隱作痛?我不停地揮舞著筆桿,這次以旁觀者角度回溯過往,還原事情的真相,去經歷去整理去聆聽神向我說話。
雖然,老師給的時間不多,然而,這短暫的回憶書寫過程,讓我再次深刻體會「在回憶中存在著救贖秘密」的真意,就像前不久讀到沃弗的親身經歷一樣。這位曾出版《擁抱神學》的神學家,在1984年被南斯拉夫共產政權拘捕審問,留下人生難以磨滅的痛苦記憶,在經過漫長20年歲月後,才完成《記憶的力量》。
他分享到,「記憶,就像看事物一樣,總是通過一個角度、一個架構去記憶。只有透過基督的受難,這一神聖記憶的框架,去置放別人做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受苦的記憶,仇恨與傷害才能被遺忘與醫治。」是啊,執意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是片面不完整的,只有從十字架捨己的愛這更寬廣的視角去透析,才能化仇恨為寬恕,化傷痛為信靠,化苦難為恩典。書寫到此,那被喚醒的受傷情緒,突然感受到神輕輕地撫摸與疼惜,並且輕聲細語地說,「孩子,放下吧!」
這次4天3夜的回憶書寫營,感覺好像經歷了一場盛大的心靈饗宴,莫非老師是導航人,帶領我們與她一起翱翔,進入一段深度屬靈之旅。她像一把鑰匙,打開我們塵封已久的記憶,從童年生活開始,到生命中重要的人、生命季節、人生轉折點、傷痛療愈,到終了勉勵的話,場場精彩,讓人意猶未盡。課程中有個人獨處時間,容讓我們閱讀自己的生命,成為自己故事的「讀者」,也有群體互動分享,大家真誠敞開,學習聆聽同理,給予彼此獨特的故事一份尊重與凝視。更重要的是,我們為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每一件事感恩,並賦予其屬靈意義。
最後,老師末了的叮嚀「生命主題是每個人生命故事的圓心」,要為自己的筆找到呼召與命定,再次像針般扎進我的心田。對我而言,我知道這是一場馬拉松賽跑的挑戰賽,裡面有信心、委身、勇氣、堅持、加上生活形態、習慣、關係、及時間等各樣的調整。我默默禱告神,願意謙卑順服從自己故事的「讀者」轉為「作者」,讓神編導我的人生,與祂同工合寫屬於我們的故事,並朝著祂引導我走的方向邁開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