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點點滴滴

李嘉琳

 

我很愛奶奶,但沒有想過要寫她,我以為世上的奶奶都和我奶奶一樣。直到四十多歲時,有一天,我對先生說起,每當我小時候在寒冬夜半對奶奶說:" 奶奶,我要尿尿。" 奶奶總是一翻身起來,用被子先把我包裹好,讓我坐在床上,然後拿了搪瓷尿盆,自己先坐熱了,再塞進被子,讓我用被她熱暖的盆子。先生說:"哇,你有一個偉大的奶奶!" "難道奶奶不都是這樣的嗎?" 先生說:"讓我告訴你我的奶奶......"。從那以後,我開始想着要把奶奶的點點滴滴寫下來。是的,只是那點點滴滴,而這篇也是僅是那點點滴滴中的幾點幾滴。

從小奶奶就對我們姐弟三人說:" 我們有一位天父,祂是很愛我們的。你們要作天父的好孩子,要愛長輩、愛同學、 愛朋友,你們要相愛。好的東西讓給別人,吃水果挑小的。不要瞧不起家境不如我們的人,不要瞧不起學習不如你的同學。要誠實,不說謊。做了錯事只要承認,長輩就不會罰你或罵你。千萬不要偷偷地隠瞞,天父都會看見的。" 在我記憶中這是奶奶最正規的言教,也許由於是稀有的幾次,也就記得特別清晰,特別長久。

記得五、六歲時,有次去禮拜堂的路上,見到一位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老人坐在路旁向路過的我們討乞。我很怕,不由自主地退縮到奶奶的腳邊,只聽奶奶說:" 不要怕, 他不是壞人。" 奶奶從包中拿了錢放在我手中,牽着我的另一隻手,走到老人跟前小聲對我說 " 把錢给老爺爺。" 我小心地把錢放在老人手中。以後又遇上一、二次,我都主動地跑到老人面前把錢給他。奶奶说他可能是從山東逃難來的。不久我們家門口擺了個水果攤,是一家從山東逃難來的人開的,有位比我大一點的女孩,我們成了好朋友。

我還記得有個經常挑水果來奶奶家賣的婦女叫"依妹嫂"。她經常傍晚才來,奶奶總是把她賣剩下的水果全買了。有一次,她又在傍晚來了,奶奶又把她筐中剩下的龍眼全買了。我問奶奶:"我們家園裡的龍眼剛收成,送了親友,還都吃不完,為什麼還要買呢?" 奶奶微笑着說:" 怎麼會吃不完,上海還有許多親戚呢!" 依妹嫂挑着兩頭的空筐子臨走前對我說,"琳兒,你奶奶是好人啊。" 几年后我才完全明白這句話。奶奶從沒有告訴我全買下的真正原因,也許她也根本不用什麼理由,這只是她為人的自然流露而已。

奶奶爺爺小洋房的前後院是很大的花果園,一排竹子,一排棕樹,仿佛兩道高牆圍着家園。園中近二十多棵果樹。爺爺常在傍晚哼着讚美詩,或唱着 Ol' man river 散步在園林小徑中。我們三人則光着腳丫、嘻笑追逐,抓蝴蝶、追蜻蜓,歡樂的笑聲飛過圍牆,穿過竹林。特別,夏天水果收成的日子是我們姐弟三最欢樂的時刻。三棵龍眼樹,二棵芒果樹,還有桃李、木瓜等等,果實纍纍。奶奶總是請工人來幫助,他們背着竹簍,爬上高高的龍眼樹,一次次把滿簍的龍眼,吊到樹下。我們姐弟在樹下拿著一串又一串,當飯吃了。啊,我們兒時的伊甸園。奶奶每年都把收成的水果,挑新鮮的,没破皮的,一筐筐送福州每家親友,一筐筐寄上海所有親友。邊挑邊高興地說:" 真快樂!" --這是奶奶最常說也最愛說的一句話。

                                                                         ***
一件事幾乎打斷了我們的歡笑聲。那是1954年我上一年級的一天中午放學回來,"妹哥阿姨,我回來了。"我在門外高興地喊着,門一開,我吃驚地發現不是我們家老阿姨,而是一位一臉嚴肅的中年男人。他說:"跟我來!" 我困惑地跟着他穿過昨天還是歡笑聲飛揚的園子,可此時一片寂靜,莫名的寂靜。進了屋,他一直把我帶進客廳,我見到爺爺,奶奶,老阿姨都靜靜坐在那兒。奶奶見我,微笑着向我招手说:"過來,坐奶奶旁邊。" 我疑惑地走向奶奶,奶奶說:" 不要怕,醫院的工作組來看看我們家。" 接着就聽到那中年男人說:"你們中飯就在客廳吃,下午孫女不要上學了。" 他就守在客廳門口。

我已不記得是怎麼吃完飯的,只記得樓上和樓梯上上下下雜亂的腳步聲,開開關關的屜櫃聲。我們都靜靜坐着,我很困惑,但心中最大的害怕還是不能去上學,同學知道一定會認為我家是壞人。我家是壞人嗎?明天我怎麼再走進課堂?同學願意和我同桌嗎?會和我一起玩嗎?七歲的我越想越害怕⋯⋯。

奶奶似乎感到我的不安,她平靜地對我說:" 靠着奶奶睡一會兒吧。" 我靠着她,奶奶手中織着毛線,和往常一樣輕輕地哼着讚美詩。那是我多麼熟悉的歌聲啊,清晨我經常是在這歌聲中醒來,透過白白的紗帳望見坐在窗前哼着讚美詩做着針線或是織着毛線的奶奶。"奶奶,我醒了!" 每一個快樂的一天就是這樣開始的......想着,想着。漸漸感到此刻奶奶的歌聲也輕輕地撫摸着我的心,我不那麼害怕了,雖然心中還是蒙着淡淡的愁雲。

到了傍晚,工作隊走了,奶奶把他們送到門口。回到客廳後,她微笑着對我地說:"琳琳,工作隊的隊長臨走前握著奶奶的手說:'李醫生娘,你們家是一個好的家庭!'  " 頓時像一道陽光把我心中的愁雲驅散了。第二天清晨,我又在奶奶的讚美詩聲醒來,又高興地開始我新的一天。園中爺爺的哼歌聲,我們的歡笑聲又繼續着⋯⋯。

前幾年,六十多歲的我突然想 " 五十年多年前的那句話是工作隊長說的,還是奶奶自已說的?" 奶奶已去世多年,找不到答案了。但是,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從那天開始陽光一直在我心中,自信、樂觀的種籽自那天開始種下,隨着我走過的歲月生根,發芽,自信心和歡樂聲在我曲折的人生路上没有停止過⋯⋯。

                                                                          ***

 

十年後(1964年),爺爺剛剛去世幾個月,軍區就拿了二千元人民幣對奶奶說:" 我們要征用這房屋和園林。" 聽爸爸說,奶奶不卑不亢,又十分禮貌地對來人說:"我家的果樹都不止值二千元,你們把錢收回去吧。" 奶奶輕輕地推回了那遞過錢來的手。軍區收回了錢,但房屋還是征用了。奶奶只是要求軍區幫助她搬回老袓屋。

老袓屋是爺爺的父親蓋的,那時爺爺還在美國學醫,留學十年,1916年回來的。一算祖屋該有近60年了吧!長年租人,又破又舊,也小多了。我已多年與父母同住城内,沒有經常回去看奶奶。當我要回去時,已經是回老祖屋了。我邊騎車往 "新"家去,邊想:"會是怎麼樣呢?" 說實話我無法想像。

到祖屋了,没有園子,已經不用高聲喊門了。敲敲門,開門的是滿臉笑容的奶奶," 回來了,來來,讓奶奶帶你參觀新家。" 奶奶高興地說。她領我先看了在地下室一角圍成的飯廳 。" 你看,這大圆飯桌也擺得下呢,一家人又可以圍着吃飯了,擠一些但更親熱,多快樂!" 我想着原來奶奶家寬敞的飯廳,但沒吱聲。接着奶奶又帶我上了一樓、二樓,看了客廳及為我們父母,和我們姐弟三各人準備的卧房。新刷的雪白牆壁使房間亮堂生輝,新漆的地板淺灰藍色,使那已凹凸不平陳旧的木地板也喚發生气。房間比原來楼房的小許多,許多大型傢俱都不見了。奶奶把留下的中西古典小傢俱,精心地安排在各房間,實用,雅致而又溫馨。窗户的玻璃擦得淨亮,雖然窗框已斑剝陳舊無法修换,可與房内的古典傢俱相配却在滄桑中添幾分古色古香。從每间房,每個角落我看到奶奶的心,感到奶奶的愛,觸到奶奶的魂。

" 琳琳,你看我們可以種棵葡萄樹,在萄萄棚下圍雞棚養雞。" 我順着她的手,往窗外那僅僅比半個羽毛球場稍大些的後院望去,我也憧憬着⋯⋯。奶奶啊,不管面對多少變迁、多少困境,您總可以留下淡淡的微笑,瀟洒地轉身,朝那前方的彩虹走去;您總可以透過烏雲看到陽光。奶奶啊,家在您的愛中,家在我們心中。

不久我們全家都從城内搬回來了。後院又聽到了從房間窗戶飄下來我們的談笑聲,我的手風琴聲。奶奶坐在那斑剝明潔的窗前,仍哼著她喜愛的讚美詩,手中仍織着毛線。葡萄也爬满了棚,棚下雞也忙碌地咯咯找虫吃。我們喜樂的生活在愛和希望中繼續着。" Life is beautiful! "

                                                                         ***

 

奶奶九十歲去世,去世前眼睛幾乎失明,大量胃出血後已無力下地,可她心中仍明亮着。星期日一定要人抬着去做禮拜,八十年代中國還沒有輪椅,她是坐在椅子上請人抬着去。
禮拜堂離我們家有好一段路,還有上下坡。她一直堅持到去世前的最後一個禮拜日。

2014年我回國,和弟弟一起去了我們小時候去的禮拜堂做禮拜。他指着禮拜堂頂的大十字架悄悄對我說:" 那是奶奶晚年捐款建的。" 寫到這兒,我想這應該是奶奶最"明顯"的一件事了,其他都是那點點滴滴——點點點滴滴的默默無聞,點點滴滴的無微不至,點點滴滴的自然流露,點點滴滴的亮光,點點滴滴的信心,點點滴滴的盼望,點點滴滴的愛。她用那點點滴滴在我們心中種下  " 信望愛"的種籽, 她用那點點滴滴 "潤物細無聲";她用那哼唱的讚美詩,讓今天的我看到這點點滴滴的源頭。

------------
蘇老師:

謝謝修改,您真仔細、認真。 一個字一個逗點都逃不過您的眼光,很感動。以下是我的心得:

(1)已經把簡體字全改成繁體了。您對中國傳統文字的熱愛, 深使我感動。

(2)文章中我在多處把頓號用了逗號。今後一定注意, 在并列詞和詞組之間該用頓號,而不是逗號。

(3)從 "冬天寒冷的半夜" 改成"寒冬夜半" , " 污頭垢面"改成"蓬頭垢面" 看出我應該在文字上多下功夫。還應該多看書, 近幾年多看哲理方面的書藉,文藝書藉看得很少了。
    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4)在分段上,由於文章沒小標題, 我就傾向于把一個事件歸為一段。經過您修改分段後, 感到便于閱讀,層次清楚,讀時也可有頓挫。同時, 紙面也清楚多了。為了讓故事歸類,我試着在每類之間。 用*** 隔開。蘇老師,這樣可以嗎?

(5)關於 是"作人"還是 "做人" 。我查到一文,看了以後笑了,也記住了。很有趣的一段說明, 摘錄以下(但此人的用詞不太文明,他應該多學習作人。我是 copy 後 paste 所以有簡體字。盼諒。):

" 简单而说,作人,主要是用脑力上修炼自己,最后成为劳心者; 做人则是在体力上修炼自己,最后成为劳力者。

有个成语说“当牛做马”,就是这个意思。说成是“当牛作马” 就是用白字了。

做人,偏重于人的硬件方面的内涵; 而作人,则偏重于人的软件方面的内涵。

做人很容易,只要你父母不是動物,你就做到是人了; 但作为一个人,却还要很好地修炼。教养,这个词用在这里作说明, 也是很合适的。

我们大家伙儿,如果在这里热闹我们的故土,尊重我们的祖先, 那我们在作人方面,就是好的了。而相反,做洋人的哈巴狗, 更进一步说,吃屎不吃人饭,那也不能说你不是人。 在做人的方面还是没有多大改变的,而在作人方面,就有天差地别。 "

老師,從他言語看來,此人還要多多學習如何作人,對嗎?!

另,在我的作業中的倒數第四段近末處,我又加上一句:" 奶奶啊,不管面對多少變迁、多少困境,您總可以留下淡淡的微笑, 瀟洒地轉身,朝那前方的彩虹走去;⋯⋯" 希望沒有畫蛇添足。請您指教。



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