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寫在神的心意裡 筆耕一塊田

沈玉如

「微寫作」這原本很生疏的名詞, 在七月底四天三夜的課程裡才知, 其實不論我們是主動或被動, 很早就已身在其中。

<什麼是微寫>
這個中文名詞有人說發跡於中國的微博; 然而若以型式和內容來看, 早在中國古代文人之詩詞文言文, 或素民之日記、卡片, 和近代之廣告文宣; 即至現代因著科技及社交網路發展而來的部落格、簡訊, 以及在臉書、微信、Line、Wechat的對話或刊登的文章等, 都屬於微寫。 它不一定是質量短少, 而是其寫作傳遞的身份和形式, 相較於作家、攝影師等專業身份, 或出版社、報紙、電視等大型媒體; 卻是在一般人、普通事、普通物件和媒體。

所以回想起來, 不論讀書時以教室後面整塊牆設計的壁報標題、園遊會海報, 或後來在教會活動設計的廣告文宣, 及常使用的卡片,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 都早已自己在微寫或看著別人的微寫。 特別是電腦、網路及智慧型手機的發展, 即使不是部落格; 每天和親友的聯絡, 以致生活辦事的簡訊等等, 都不能讓自己置身於微寫之外。

< 如何以小搏大 >
既然微寫在現代是無所不在, 不論為何目的, 都得用心經營。

就文字來說, 這堂課在文字使用的教導所舉的無數例子裡, 再次啟發刺激了我在網路上的用字, 要學習「短淺精鍊」!    

比如: 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說; 以阿拉伯數字分項並放句首; 用名詞、動詞, 少用形容詞; 用對話式和問句; 以簡馭繁, 激發讀者的想像力; 用140字左右說故事; 以照片當故事表情; 用字還要有溫度….等等等。 其中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 和音樂一樣, 微寫要用節奏感來吸引人, 長短句互相搭配; 同時還要能在有組織的敘述裡, 在各點中來回跳動並保持平衡。 而所有的這些, 還需要帶著 ‘姿態’寫, 以在主裡的自信, 言之有物 !

這使我想起阿根廷探戈。 舞者永遠是英挺的!  他們用其頭部的方向以及眼神的凝視, 畫出一條漂亮的曲線;  而他們的腳, 在身體的平衡和協調裡, 來回擺動回旋, 時快時慢, 抓住每個人的眼神, 舞出旋律的故事。      

< 筆耕一塊田 >
很多時候基督徒認為要不沾染世俗, 結果是我們和主流文化脫節又受其影響, 不知如何應對。

八年前(2009), 我因為同學會, 第一次進入臉書。 赫然發現自己二十多年的專一, 造成某種閉塞和狹隘。 我的服事絕大部份在教會的牆內。 我一邊讀著神學課程, 卻苦無更多的機會, 向牆外更多的人拋入我們的信仰。

然而, 透過一個社交媒體, 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時間, 跨出牆, 分享自己平實的生活和興趣。 同時, 也去他們的網頁, 關心他們的生活, 和他們同喜同悲, 安慰鼓勵, 以此建立關係。 伺機將基督信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透過文字、音樂、攝影、書法等文藝, 單一或結合的運用。 不硬碰硬的傳道或和人爭辯信仰等事。

因此, 花時間去熟悉某社交媒體功能; 並在紮實信仰的根基下, 以禱告的心去接觸流行文化。在別人的讚和回應中, 以及他人受歡迎的牆面,  觀察人性及使用者的特性。 學習幽默, 學習 ‘鄉民文化’。 以參與代替敵擋。 因為這個 ‘聚眾成勢’的時代, 我們早已被捲入 ‘全民寫作’的漩渦。 何不趁勢, 積極參與, 用時代的方式傳道。  努力將空白很久的那面牆, 儘快塗上色彩, 搭起話題的彩虹橋。 每次 ‘店門’一開, 清新亮麗, 吸引路人的注目和駐足。

文筆好的, 經營部落格。 普通或自有管道的, 利用社交媒體。 再不, 用簡訊做家人牧養。 或者像我突發其夢在 ‘微廣告’中!  想要學習流行文化媒體傳播者的手法, 拍出感人的廣告, 塑造基督徒正面形象, 做福音預工。

想當年沈姥姥無意間被人帶入臉書這個大觀園。  期盼在那兒演出自己信仰人生的戲碼, 獲台下青睬, 而爭相目睹背後的導演。 不論觀眾多少, 一個是一個! 都是禱告中神所帶來要服事的人。

這次課程看到很多已入老年的姐妹和師母, 非常值得敬佩!!  而莫非老師也受邀在正道神學院培育中心, 教導文化智商。  祈求聖靈的風將這樣的看見, 吹向全地, 吹進每個信徒的心。 並感動有文藝恩賜的人, 為主發光!  利用各種媒介, 將失去的疆土奪回!

(註)
*利用漫畫傳道的蔡頌輝 Andrew Chai專訪。
“搞藝術的就該去唸神學”http://ya-mi.org/sc/?p=25389
*在台灣綜藝節目 “小燕有約” (2017/07/14)受張小燕專訪的寇紹恩牧師全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QdMAINURU&t=2116s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受訪於台灣新聞節目 “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