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好友讲自己在参加文字事工的学习和服事,也在之前的教会听过莫非老师的讲道以及关于她的文字营(后来才知道叫作创文),只是当时没有感动和时间参与文字培训,尽管被好友邀请过,也婉言谢绝了。好友跟我在成都的同一个教会五六年,后来去了加拿大,这一去就很难相见,我不是习惯用微信或电子邮件保持联系的人,也不擅长网络聊天,所以这段难得的友谊像一坛好酒被尘封起来。这次暑期应另一家朋友邀请去密歇根州北部参加他们的家庭度假,忽然就想何不借此机会去洛杉矶见见好友,重温友情?印象中,她每年暑期都会去洛杉矶参加莫非老师的写作营。这个火花一冒出来,就立马联系了好友表达了想要去写作营见见她的想法,她很欣喜,可是一向认真专一的她小心的说了一句:“可是那样你来上课的目的不就不纯了吗?”这个提醒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在文字事工上面是否有神的呼招这个问题,毕竟参加文字营意味着受装备,为主做工。经过思考,自己的确有为神作见证的写作冲动,也有想要写下来的内容,但需要装备和同伴。明确了此行的两个目的,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网路报名参加创文暑期第二梯队微写作课程,认真的在开课前修完苏牧师讲解的必修课。我想好友的提醒让我开始正式把文字侍奉放在思考和祷告以及行动当中。
上莫非老师的微写作课是我到美国的第二天,时差尽然没有妨碍我听课,尽管也有疲乏困倦的时候,但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打起十分的精神来吸收课堂的内容,认真做好课堂的练习。这让我自己也很吃惊,我想是老师生动详细的讲解,以及同学间的互动跟相互的支持吧。以下我就讲讲自己在这门课上的收获。
从内心深处,和我从事的职业(学术研究)来讲,我是更适合也更愿意写作长文的,记得当时第一个念头是报名参加小说创作班(莫非老师不要生气哦!),无奈,小说班已经报满,好友鼓励我报名参加微写作班,并且告诉我是莫非老师授课的,这样我内心就又燃起了期待的火苗,因为对于莫非老师的名字和文章我都不陌生,之前的教会也邀请她来讲过道(或做过见证)。况且,微写作是目前最流行也是最可能被人阅读的文体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发现,微写作与我之前熟悉的学术写作有着极大的差别,我之前积累的写作知识和经验大部分都不再适用。微写作需要第一时间抓住人的眼球,并且更加以读者为导向,无论是题材、标题、用词造句,还是排版、配图都必须顺应当代网民的需要和期待。而这恰恰是我作为一个自认为严谨治学的学者的短板,比如,我很难容忍一篇文章的标题所讲跟实际内容有丝毫的脱节,而在微写作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一些标题党,所用标题跟文章内容相去甚远,而往往读者会被这样的标题吸引,从而读下去。我长期养成的写作规则和习惯被一定程度的颠覆,但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去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以及创造力,在一味追求精确报告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研型文章写作中被解放出来,开始用文学创作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事、物。同时,对于语言本身的使用,包括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的应用,我开始重新认识,并且重视,好像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朋友,现在却要重新审视,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他,我有点手足无措,却重新发现了他的魅力,是我之前一直刻意或不自觉忽视的。感觉写作的疆界在扩展,不光是内容,也是思维。最后,在课间与莫非老师简短的交谈中,我认识到自己缺乏文学阅读及操练,导致经历无法形成吸引人的文字,有热情写作,却没有思维和写作工具实现。
短短的三天课程结束了,我感受到之前好友向我形容的饱足。谢谢莫非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书写上课感受的机会,好让我可以在长途旅行过后坐下来,整理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思想,尽管还谈不上什么思想。三天的课程内容很丰富,但却没有办法让我们去充分的吸收和练习每一个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课后复习整理,做出具体的写作实践计划,我想学到的东西不使用出来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更何况花费了跨越大洋的旅费呢?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希望可以多阅读好的作品,学会分析辨别好文和坏文,并且开始操练在极短的篇幅里面书写社会议题、属灵反思、个人见证、心情以及经历。同时,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观察身边的人,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爱心、也对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多一份情怀和责任心。
一恒于成都家中
2018年8月19日凌晨4:00
老師建議:
- 有些段落和句子太長,在微時代裏會讓讀者喘不過氣。通常段落最好不超過3行。
- 整體分享內容的比例,營會前過成,重點最好放在學習心得上。微時代的讀者,會希望一跳進來就進入主題。因此營會前3大段的內心轉折,若能用5句話講清楚就好。
- 文中有幾處把自由創作和學術寫作對比很好,先知道習慣書寫到微寫作的距離,才能一步步跨過去掌握。
- 可以嘗試用比喻和隱喻來為文字「上點妝」。
|